【摘要】本文基于思维可视化,结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采用微课、思维导图,鱼骨图,路线图、微课等可视化思维工具,指导学生准确选材立意、开阔写作思路、构建写作支架,丰富写作内容,让学生实现个性化习作。
【关键词】可视化思维;习作教学;思维导图
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大多限于知识表面,没有深入理解,思维固化,在理清结构、寻找规律等方面缺乏重视。而粗糙的知识传授容易导致小学生的习作出现诸多弊端,如无事可写、内容千篇一律,或者缺乏细节,不能突出重点等。细究原因,在“思维”二字,若能将写作思维可视化,把大脑发散性的思维以图画和线条呈现出来,则写作将变得具体可观。基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可激发师生双方的潜能,助力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准确把握写作重点,理清文章思路,谋篇布局,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有效提高习作教学的效果。
一、选材立意:言之有物
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时常会疑惑:生活中的经历哪些可以作为作文中的素材?若凭空回想,难免出现乱编、东拼西凑的内容。要盘活学生的作文素材,就要帮助他们回溯生活,把零散、杂乱的信息汇聚起来,这时可视化思维工具就能用作素材收集的支架,帮助学生回溯生活,开启素材库,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以五下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例:如何理解“长大”?课前,教师可先向家长收集孩子成长资料,制作“成长”微视频。课堂上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启发学生回忆: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一刻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哪个瞬间触动了你?微视频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回忆被触发,表达欲望增强,为打开素材宝库做铺垫。
习作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每次习作不妨给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情境,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选材,围绕“那一刻,我长大了”绘制:首先在一级分支上联想“哪一刻你觉得自己长大”,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自己做饭、自己睡觉、照顾妹妹、看到妈妈的皱纹……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组织学生归类:帮助、成功、挫折……绘二级分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缩小素材范围,锁定目标。以思维导图为支点,让选材思维可视化,围绕主题联想、梳理分支,激发学生思维,开阔选材思路,从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素材。
二、谋篇布局:思之有序
确定写作素材后,可借助鱼骨图梳理习作内容,引导学生明晰思路,让谋篇布局的思考过程有路可循,有架可支。
(一)叙事类习作主题。 此类习作要关注内容、故事情节,形象直观的鱼骨图就很适合,从起因、经过、结果等展开分支,使叙述过程条理清晰,内容更具体。
以六上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为例。有学生以《一次精彩的“斗鸡”比赛》为题,写自己与伙伴进行“斗鸡”游戏,小作者重点记叙与小罗的交锋过程。但是要怎样把事情写清楚具体?可以利用“鱼骨图”把叙述的思路图示化,以“鱼尾”为起因,“鱼头”为结果,“鱼骨”主线则是小作者与主要对手小罗在游戏中交锋的过程,两边的“鱼翅”分支分别代表“我”与小罗的表现。当学生能够利用鱼骨图进行有序思考时,文章的条理更清晰,结构更完整了。
(二)写景状物类习作主题。写景类文章需要关注景物描写的顺序,有序描写观察所得。如四下第五单元习作《游 》,要“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例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和《颐和园》时,通过画路线图的方式,使游览顺序可视化,而景点分支则使学生关注重点描写的景物,景点之间的过渡衔接,让游记的条理更清楚。
由此可看,可视化思维能把抽象的思考过程具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写作过程中触发思维,通过搭建文章架构,把需要叙述的场景或描写的景点,按照一定顺序,绘制成架构图。完成架构图后,就只需由图构文,逐步丰富架构内容。如此也可以避免逻辑混乱、有头无尾或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三、丰富细节:描之有法
统编版教材重视语言的表达,无论是阅读教学、独立的习作单元,还是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都注重从中习得表达的方法,并迁移运用到个性表达中。如五上第七单元习作: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教师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写景的方法,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可视化思维工具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堂上练笔,掌握写景的方法。
又如三下第五单元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可借助“变身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以可视化的阶梯式表达为教学策略,先给学生搭建语言支架,引导开启思维的闸门,激发他们大胆想象的乐趣。接着,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自己想象的故事情节,最后让他们在交流分享中自主感悟想象表达的魅力,学会如何进行想象描写。
可视化思维的引入,对习作教学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借助可视化思维的学习工具,不仅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表达更直观,更深入,有效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学生写作技巧,还能让学生在绘制图形的过程中,外显提取信息、概括内容、对比分析等思维活动,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写作中。在不断迸发的思维中,学生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形成个性化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郭瑶婷.活用思维可视化策略,改进小学习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5(5).
[2]陈佩莉.可视化习作教学浅论[J].写作,2016(12).
[3]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习作这样教(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