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修辞立其诚》最初发表在《人民日报》,它担负着纠正上世纪90年代“民族虚无主义”错误思想的社会功能,这是“文道”的体现;它还具有写作目的的针对性和阐释过程的严谨性的行文特点,这是“文质”的体现;另外,张先生以“修辞立其诚”为治学之道,其人其文与本单元其他哲人及他们的理论文章一样,都具有“真善美”的精神内核,这又是“文心”的体现。本文拟从文道、文质、文心三方面阐释《修辞立其诚》的学习价值。
【关键词】修辞立其诚;文道;文质;文心
《修辞立其诚》发表于1992年5月9日《人民日报》第8版。这篇文章是张岱年先生运用唯物辩证思维让传统文化精髓焕发当代价值的理论阐释文章,这样的理论文章为什么会发表在《人民日报》而非学术期刊?文章如何分析和表述这些深奥抽象的哲学思想?文章对“修辞立其诚”的当代价值予以肯定折射出张先生怎样的理想追求?下面将从文道、文质、文心三方面阐释《修辞立其诚》的学习价值,以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一、文道:承担纠正错误思想的社会功能
《人民日报》为什么在此时发表这篇文章,这与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关系。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不少报刊上的文章“认为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静态的农业文化’,在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化运动中,它只能被摧毁或扫荡,而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一句话,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由此可见,《修辞立其诚》的发表体现“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它为纠正当时的错误认识,加强舆论导向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文质:兼具针对性和严谨性的行文特点
《修辞立其诚》是一篇刊登在公共媒体以正视听的理论文章,因此在分析、论证、表达上既具针对性,又有严谨性,这样才能使文章有的放矢,思路严谨。
(一)写作目的的针对性
态度鲜明。一开篇,张先生就用最俭省明确的表达方式交代其出处,肯定其价值: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如果按照学术论文的常规思路,开篇即作价值判断未免太主观武断,有失谦逊,但作为一篇刊登在党政媒体,承担引导舆论导向使命的理论文章,开篇即表明立场,给出最清晰的价值判断,无疑是提高了导引舆论的效度和强度。
思路清晰,语言简明。张先生在引用事理论据后,注重对论据的阐释,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从事理论据到得出结论仅用六句话,语言简练,毫不晦涩;思路清晰,层层深入,逻辑转换处注意使用语言标志如“所谓”“也就是”“这就”加以提示,整段话的逻辑非常清晰,语言简明。
(二)阐释过程的严谨性
价值判断能够向读者表明立场,但不能代替对“修辞立其诚”的具体阐释。因此,文章第三句开始,就转入对“修辞立其诚”关键字眼的界定:“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
这里分两层推进对核心关键词的定义。首先,“‘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张先生认为,“诚字指谓,可分为二层言之,一诚即有常而不已。二诚亦即自然与当然之合一。”比方说四季轮换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有常而不已”;它是自然宇宙存在的普遍规律,既是自然的,也是当然的,这就是“自然与当然之合一”,也就是“真”;也包括客观规律性,也就是“实”。这是阐释的第一层。
那么,怎样的言行才算是反映客观实在性,揭示客观规律性呢?言行的主体是人,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产生思想,思想需要言行才能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言行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就是思想、言行与客观实际三者保持一致,并坚持以实践检验思想和言行是否揭示客观规律性,作者把这层意思概括为三个“一致”,即“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这是阐释的第二层。三个“一致”实质上都包含如何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
三、文心:蕴含“真善美”的精神内核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指出,当时认同“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障碍”这种观点的人是为数不少的。假设他们当中有人写一篇论述“修辞立其诚”已经过时的文章,他讲的真的就是他心里实实在在想的,这样的“实话”算“立其诚”吗?
这样的假设迫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有些“实话”是错误的,它反映的是被歪曲的事实。换言之,有时“实的”不一定是“真的”,“真的”,应是对外界事物正确的、合理的反映,只有基于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对外界事物作出正确的是非判断,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而合理的改进意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它具有“善的”价值,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在此其中,闪耀着人类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因此它又是“美的”。“修辞立其诚”就是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在正确反映客观实在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并用实践进行检验,从而不断推进自身和社会的进步,“修辞立其诚”与“真善美”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结语
分析至此,我们进一步追问《修辞立其诚》的学习价值到底是什么。首先,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判断是非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三观,它的价值在于“真”;然后,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个科学的分析方法,为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地分析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它的价值在于“善”;最后,张岱年先生在面对种种错误的文化思潮时,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分析直面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与现代化[J].河北大学学报,1992,(1).
[2]陈来.“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研究的问题[J].孔子研究,1995,(6).
[3]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2卷[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