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公共道德,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所普遍认许,遵循的道德准则。公共道德是人类千百年来逐步积累起来的,当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形成,公共道德就产生了。所以说,公共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公共道德构筑了人们的行为框架。
本文将论述社会公共道德的作用和促进社会公共道德发展的途径两个问题。旨在说明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提高本国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德就是一面能照出社会文明程度的镜子。
关键词:社会公共道德;公共秩序;道德
1.社会公共道德的作用
1.1 社会公共道德对于培养公众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它能形成一个社会的道德氛围。道德氛围对于他的民众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像发酵一样,使一项良好的社会公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在德国,只要亮起红灯即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德国人也绝不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还有著名的LONDON QUEUE(伦敦式排队)。匈牙利作家乔治.麦克斯有句名言:“英国人就算独自一人,也会整整齐齐地排成一个人的队伍。”相似的,还有日本人的排队文化。只要在地上划一条线,或拉上一条绳,日本人就会按照划的线排队。不可否认,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亚洲的日本,随着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的道德氛围,也发展的比较成熟。它对社会上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魔力,让公众在无监管的前提下,仍能履行社会公共道德。国家的良好的道德氛围一旦形成,每一个人沐浴其中,一个人从小道德习惯也逐渐稳定、形成。在美德的感召下,人人遵守社会公德,不会轻易破坏这种和谐。现在,,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在物质越来越富裕的同时,我们也应同步努力建造一个社会公共道德水平高的社会,让人民物质与精神都达到富足。我们不愿意看到中国人在最不受欢迎的外国游客名单上,名列第二,泰国白庙一度禁止向中国游客开放。类似父子开豪车互撞,影响公共安全的事件我们也不希望再发生。至于中国似过马路、挤公交不知道何时消失。实际上,当人们丧失正当的公共生活,他们也丧失了正常的个人生活。正像崔卫平在《迷人的谎言》中说:“当公共道德遭到压抑和萎缩,个人道德也会遭到贬损和消弱”。
1.2 社会公共道德维护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
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失去社会公德的约束力,社会生活、社会秩序就会混乱。社会公德源于社会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它的制定能够轻易被人接受。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主要内容和要求做了明确规定。这其中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存,公共秩序越好,人们的生活就越方便。反之,社会发展就将失衡,陷入混乱。社会公共道德使人们认识善与恶、荣与辱、美与丑等现象,让人们做出正确判断,保障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国家往往通过制作一些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公益广告,向人们宣传社会公德。广告中在电影院大声讲电话的人,乘车妨碍公共交通的人被处理成原始人的形象。通过对比,让人们知道公德衰退就是人的退化。
1.3 社会公共道德就是一面能照出社会文明程度的镜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露珠,它能折射出道德的光芒。任何人无论身份、地位如何,一旦进入公共场所,都要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他的行为方式不只是个人所作所为,还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一国的公共道德水平应是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在发展,那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的道德也应同步发展。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2 促进社会公共道德发展的途径
2.1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个人道德修养
公共道德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完善个人道德修养是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法国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认为“有知识而无道德便是灵魂的死亡”,他特别重视对公众进行道德教育。在美国,人被认为不仅是“知”的存在,而且是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存在,因而教育应当促进“真正的人的形成”。中国宋代的理学家朱熹认为,道德教育是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力量。同样,在德国,道德教育被视为塑造国民爱国心和高尚人格的重要工程。可以看到,古往今来,无论哪个国家民族,对推行道德教育,提高公民个人道德水平都有着惊人一致的观点看法。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格高尚的民众。提高个人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一个哲人所说:“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道德的修养,你将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公民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并非一定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只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除此,实践社会公共道德要从“知行合一”做起,“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2 用道德和法律维护社会公共道德
《孟子》中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意思是光有善德或者光有法律都是不够的。只有兼用道德与法律这两种力量,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公共秩序。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道德比法律发挥作用的范畴广泛,法律以其强制力通过制定规章来保障公众更严格的遵守公德。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将被罚1000新加坡元,约合5000多元人民币。日本有更为严苛的法律来规范国民行为,仅排队插队就将被处以100万日元以下罚款,并拘留24小时。日本让世人赞誉的良好国民素质与如此严苛的法律不无关系。在中国,目前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的成本不高。类似中国似过马路几乎没有违法成本。中国一些公德差的人出国后,将不文明行为也带出了国门外。随地乱扔垃圾,在景点洗脸池洗脚,甚至出现在航班上,用方便面泼空姐的恶劣事件。这些行为虽说个别,或者称之为中国某些公德素质低的人的行为,但这些事件也恰似冰山一角,说明中国在加强公共道德建设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现代化社会公共道德建设仍任重道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维护公共秩序也需加强。道德发挥作用深入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还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上,绝大多数民众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意识,国家道德氛围好,对民众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就会产生影响。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道德的种子,如何让它们生根发芽,我们需要不懈地努力。
提高国家社会公共道德水平成为比其它任何一个历史时代更为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社会公共道德建设需要个人、社会、国家三方协调发展,共同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