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设计思维,创新品德课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创设高效课堂是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将立足于写卡活动,提出基于明确目标的设计策略,基于读懂学生的提效策略,基于方法改良的交流策略,以期对品德教师有启示借鉴作用。
【关键词】品德教学;教学误区;教学策略;写卡活动
写卡片是小学品德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从写卡的类型上看,常见的有情感类的写卡,如爱心卡、感恩卡等;有交流类的写卡,如交友卡、拜师卡等;有警示类的写卡,如提醒卡、反思卡等;有展示类的写卡,如知识卡、史实卡等。针对不同的主题内容,可以选取最适宜的写卡类型,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但在认识上、操作上却存在一些误区,从而影响了这种教学活动的效果。
一、现象与解读
(一)一读了之:读得苍白,读出伤害
【镜头】课堂上,老师设计了写卡的环节,放上轻柔的音乐,学生开始写卡,音乐停止,老师让已经写完的同学开始站起来读自己写的内容。常因临近下课或者下课铃声已响,所以老师只是匆匆地让两三个孩子象征性地读一下就结束了。有时,读卡甚至会读出“课堂事故”来。某教师执教《感恩父母》时,设计了给父母写份心语卡的环节。学生写完之后,老师指名让一位女生起立朗读,但该女生好久没有开口,现场非常尴尬。后来,老师“循循善诱”,女生终于开口,但这份心语卡实为该女孩写给出轨父亲的一份心灵告白,实在不适合在大众广庭下宣读。读罢,女孩泣不成声,教师不知怎么反馈,场面再次陷入尴尬。
【解读】安富海教授在《课堂交流:实质、特点及策略》中指出:课堂交流的实质是语词背后的一种意义的交流、心理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的交流和目标导向下一种情境性的交流的有机统一过程。由此可见,交流理应是一个“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升华和意义的生成,同时也伴随着价值的关照和生命的关怀”。
显然,前面所述的交流只是一种机械式的交流,一读了之,这其间没有交流,没有反馈,没有情感的共鸣。缺少了目标的观照、人文的关怀、情感的润泽,写卡、交流自然就成了“鸡肋”,显得苍白无力。当然,后面所述的“课堂事故”则更为严重。因为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这一读”造成的是对学生内心的严重伤害,就犹如暴尸拷打一般的残忍。
(二)一送了之:不循因果,负面强化
【镜头】写完卡片后,大家相互送卡:同桌互送,同班互赠。送完后,很多老师会问:“你们收到卡片开心吗?”“开心!”学生齐呼,活动反馈至此也就戛然而止了。教师在上友情和交往类主题的课时,往往会设计一个写卡的环节,然后将写好的卡片送给自己的好朋友。结果,班级中的那些“明星人物”收卡无数,盆钵满盈,但有些同学是两手空空,失望之极。很多时候,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来,我们看看最多的同学收到了多少张卡片?说明你很受大家的喜爱,朋友很多,真不错!
【解读】“送卡”应该是一个促进情感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但如果仅仅是一送了之,以“开心”替代了所有的感受,显然违背了设计初衷。其实,教师应该挖掘卡片背后的故事,基于教学目标,让这张小小的卡片“说话”“传情”。写,是一种情感的渲泄;送,则是传递、输送这种美好的情感。
像送卡这样的活动还应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回顾上例,我们就觉得这样的送卡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特别是对那些收不到卡的同学是一种不小的打击,甚至还会强化其“没有朋友”“不受欢迎”的负面心理意识。
(三)一贴了之:偏重形式,弃珠求盒
【镜头】课堂上,教师在黑板上布置一棵大树,学生在叶形卡片上书写,写完后将卡片贴在树上,顿时形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是我们很多教师的“拿手好戏”,教学也往往会在教师的简短点评之后结束了。
【解读】这样的“写卡-贴卡”活动很典型,这也蕴含了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是重教学活动的形式?还是重教学活动的内容?答案是明确的,但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往往会偏重于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把握。
其实,我们要关注的是每一张卡片上的内容,因为这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外显。我们只有带着学生去体会这些内容,充分挖掘利用好学生的资源,做有针对性的反馈,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贴卡时,既要见树,又要显叶,形神兼顾,方为上策。
二、归因与对策
上述教学现象的出现,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是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的把握上出现了偏差。那么,如何有效地来改变这种现象呢?
(一)由“不明目标”变“明确目标”
为写而写的情况普遍存在,不清楚这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一种情况是“你用我用,惯性使然”,看到其他老师在上这一内容时采用了写卡的形式,所以自己上课时也拿来运用了,但对于“形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让活动形式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则很少去深入思考。另一种情况是“秀场心理,偏重形式”,特别是在一些公开教学时,为了追求场面效果,往往会选择“写卡-交流”这样的活动形式。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想使写卡活动有效,就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
1.通过写卡,促进认知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的目标核心。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写卡,可以梳理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提升知识与能力”类的写卡,可以用在课前,与资料收集相结合,将收集到的信息物化并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也可以用在课后,以“综合性作业”的形式,作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与补充,成为学生学业评定的重要内容;当然也可以用在课中,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学科重要知识进行记录,成为学习卡片。
2.通过写卡,做实过程
“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品德学科较之于其它学科来说,学习结果难检测,难物化,因此,做实学习的过程,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小水滴的诉说》是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我确定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初步了解水资源当前所遭遇的危机,理解水资源的宝贵”。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设计了制作“我的不幸”的卡片活动。低年级的孩子动手能力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方法指导:请到现实中或网站上去收集图片或资料,并把你的感受写上去——打印贴在名片上——如果有困难,可以向家人寻求帮助。这样的指导寓方法于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落实。通过写卡来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虽然需要一定的指导,但也不可框得过死,将指导变成了“说明书”,反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得不偿失。
(二)由“不懂学生”变“读懂学生”
教师缺少了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和洞察,不但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时还起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是对学生的一种打击。不顾及隐私,一读了之,不仅造成了课堂尴尬,更对学生造成了伤害;不顾及情感,一送了之,不仅让一些孩子做了陪客,更是强化了他们的“心理弱势”,造成了不良后果。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的确,读懂学生是一切教学的基石,写卡亦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指出“读懂学生是新时代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的确,只有读懂了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只有读懂学生,写卡才有了基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写卡才能有效
小学生有其自身的认知规律。低年级的孩子以直观认知为主,所以我们在设计写卡内容时,不宜有太多书写的内容,可以用画图加上简单文字来表达;高年级的孩子思维质量、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写卡时可以给他们留下相对宽裕的时间,以便其能充分发挥。《我们的校园》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老师安排了“拜访校园”环节,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地方仔细观察、感受和欣赏。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这个地方画在“我爱校园卡”上,在班级里进行口头交流,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环节充分遵循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先是多器官地全面感知校园,然后是分工合作画校园,这里避免了用文字书写,减少了孩子表达的难度,最后是口头汇报交流。所有的环节,以有选择、有梯度的直观为主,效果很好。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做合适的事情,才会有最佳的结果,写卡活动也是如此。只有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设计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写卡活动,才会赢得孩子的喜爱、教学的成功。
2.符合学生的评价意愿,写卡才能增效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写完卡片之后,利用所有评价资源,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往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增加写卡活动的效果。
执教《家乡新变化》一课时,设计了“家乡宣传卡”环节,学生利用收集到的图画来粘贴,再写上宣传语,或者用笔画上一些图案来制作卡片。在交流时,我动员孩子们向在场的老师送宣传卡,并请他们给自己的宣传卡片做评价。交流环节,我留了充足的时间,让孩子能够与老师充分对话,并赢得他们的赞许,这样大规模一对一的交流是一个人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任何一个人的付出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同样,一张充满自己的情感、智慧和汗水的交流卡片也希望能够在他人的评价中得到肯定。通过这种师生、生生、生他之间的互相评价,使课堂中心变得多元、灵活,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小小的一张卡片,折射出的却是教学的智慧与结晶。写卡活动只有基于教学目标,认识到位、准备到位、情感到位、评价到位,才能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引领学生今天的生活与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例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的策略[J].李利.中国教师,2014(6).
[2]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J].刘秀君.新课程学习(上),2014(11).
[3]走向开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杨晓雅.新课程(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