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初、高中物理课程的高效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全面、深入地分析初、高中物理教材,使初、高中物理课程与中学物理教学有机结合,优化教学方式,营造高效的物理课堂,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初、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衔接途径。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初、高中物理教学;教学衔接
前言
“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是物理学科中学生应养成的基本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视角,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合理地进行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学的衔接,使初、高中物理教学能够有机结合,提升中学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促进物理知识的深度融合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对初、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度的剖析和融合,要对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目标进程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应突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这有利于提高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
比如初中物理课本上的“运动”知识,只局限于描述运动的速度、比较运动的速度,而高中课本上的“运动”知识,则涉及到了时间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物体的加速运动等等。因此,高中物理课本知识是对初中物理知识内涵的深化与延伸的体现。为使中学物理知识能够更好地衔接,老师可以让学生把初、高中物理知识点结合在一起。例如,把初、高中物理当中“运动”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运动”的知识体系,使物理知识在结构上呈现出明确的结构,从而提高知识的衔接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确保初中和高中物理思维之间的有效联系
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虽然不一样,但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才能使初、高中物理思维联系起来,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师对于初、高中学生物理思维的的差异有清晰的认识。就拿初中物理来说,物理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形象思维上,高中物理的物理思想主要集中在抽象的思考上,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从抽象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就像高中物理课本上的力学和能量方面的知识,则需要从抽象的角度来理解何学习,比如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就需要用守恒法的思维来学习。中学物理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从而使他们的物理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三、初、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联系
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物理定律和物理原理。探究式物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很重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物理教材以及物理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中也融入了更多探究性的实验。
例如,高中物理课本上的电路实验,包括对导线电阻的探究实验,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探究,对金属的电阻率的探究,对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等等,在进行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中,老师可以把“电能、电功与电功率”、“电流热效应与电阻关系”、“如何使电子设备工作”等以前学过的知识,纳入到新的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验的内容,从而增强他们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四、初、高中物理科学与社会认知的联系
在中学物理教科书中有不少涉及科学本质、科技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例如“简单电路”、“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帮助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社会认知联系起来的桥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有把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生活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对科学本质、科学与社会环境等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系统的、连贯的认识。
比如“简单电路”和“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就可以和选修课中的“电路”进行集成,把“物质的形态和改变”和“固体、液体、气体”结合起来,将“分子动理论”与“固体、液体和气体”两个相整合。通过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探索科学知识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科学的本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从物理教学的衔接点和教学难点出发,把初、高中的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初、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融入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每一个方面,从而提高中学物理的教学效果,从而在新课改中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付旭.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6):2.
[2]刘林.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探究[J],2021.
[3]张钟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