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多数小学生欠缺劳动意识,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借助德育的东风,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德育工作中,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从根本上提升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成为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德育;劳动教育;小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在政策的指引下,我开始注意并研究“劳动教育”,不断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修养与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健全、高尚的人格。
一、德育视角下开展劳动教育背景研究分析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习惯。在家庭教育中,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非常受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些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在学校教育中,又由于教材内容的局限、课程结构的单一、专业对口教师的不足,劳动课程的开展得不尽人意,从而使得劳动教育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劳动教育作为当前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新时代如何把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需要把劳动教育有效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真正发挥劳动是道德之源的教育功效。
二、德育视角下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更新教育理念,让劳动教育在德育中落地生花
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工程的开展必须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遵循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小学生德育工作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以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家长较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品行等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换而言之,教师并没有将劳动教育看作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一部分教师单纯地认为知识的传授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殊不知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传授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在知识、技能、情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延伸才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二)拓展教育方法,发挥劳动教育多方合力
1.STEAM+劳动教育。STEAM教育是一种基于情境主题的跨学科课程整合方式,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新思路。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应从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出发,设置劳动教育项目,分析完成项目或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模块。我们需要在劳动教育内涵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与素养目标。
例如,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劳动是语文文学的根源,也是语文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面向语文学科,学生在劳动中获取了大量的鲜活体验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写作素材。用写作的形式将劳动的过程、体验记录下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体验采摘。
学科知识:语文——写作记录生活。
劳动体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万物成熟的季节。组织学生走在乡间的田垄,让学生走进桑葚园,下地,提篮,采摘,品尝,然后将收获的桑葚带回家,亲子活动做成不同的成品,在分享果实的美味中体验劳动的甜蜜,增进亲子关系。
劳动教育与数学学科融合:数学是在劳动中发展起来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实际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达到劳动与数学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劳动 :制作立体模型——长方体收纳纸箱。
学科知识:数学——几何图形。
劳动体验: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立体几何的知识与劳动技术有机结合,通过长方体的展开图的设计、制作纸模,用做成的实物验证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悟。
劳动教育与科学学科融合:修剪盆栽。
涉及学科知识:科学——茎的输导作用。
劳动体验:运用科学课中所学的“茎的输导作用”知识,把兰花的部分枝干修剪掉,使其他枝条得到更多养分。
2.劳动教育与班级建设相结合。主题班会可让学生以劳动为主题制作班级黑板报,向学生宣扬“劳动最光荣”的价值理念。学生收集劳动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教育的实践。同时,学生在阅读黑板报内容时,也会受到劳动知识的熏陶,学生能初步认识到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还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现“榜样”的力量。分享学生做家务劳动时的心得感悟,发表感想的学生,其劳动行为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回报,其他学生也会受到正向、长远的影响。再者,播放劳动楷模的先进事迹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对人、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三)调动多元力量,保证教育效果
劳动教育渠道的拓展是保证劳动教育的关键举措,除了日常教学以及其他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之外,还要将劳动教育拓展到其他领域。
1.构建“家校共育”劳动模式。与家长保持联系,探索“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的模式,可避免学校出现“学校使全力,家长反作用”的尴尬状态。身教的作用远远要大于言传,家长一定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还应该适当地引导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和户外劳动,引导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注重家庭劳动和校外劳动的有效衔接。注重把握好家庭劳动和校外劳动之间的有效衔接,避免学校教育轰轰烈烈、家庭教育悄无声息的局面。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期为孩子们布置一份家务劳动清单,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调动学生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尝试请家长走进教室,开设劳动课堂,让家长担任劳动教师的角色,亲子合作一起参与到劳动实践中。
3.营造多元化的劳动环境。充分利用青少年课外活动中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区等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劳动环境。鼓励父母和家长积极带领孩子“大手拉小手”,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到社会服务中,让学生融入不一样的劳动环境。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肩负着新时代的使命和诉求,最大程度上充分彰显了劳动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育人价值,成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工程的有力助推器。
参考文献:
[1]王惠芳.德育视角下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35):2.
[2]黄志宙.论劳动教育视角下的“五育并举”[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