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是课改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导学-体验-评价”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主要媒介,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师生间形成朋友式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逐渐由“学会”变为“会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了全面的学习能力。模式是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实践探索。既要重视学案教师的“导学”作用,又要强化学生“体验”主体地位。
【关键词】教学模式;导学;体验;评价;预设与生成
一、预设求实效,体验促生成
(一)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及其关系
“课前预设”是指教师在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的设计、规划、安排等,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等。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随机产生的、出乎意料的一些问题或场景,它带有偶然性和不确定因素。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是课改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偏废。“预设”使我们的教学按部就班、有章有法,而“生成”则使我们的教学丰富生动、异彩纷呈。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行为特征
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课前预设”。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师事先的设计而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少、慢、差、费,在所难免。
“动态生成”是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动态生成中的各种想法和要求,理解学生的动态思维,呵护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可贵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的思维症结和合理走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学习知识的主人。动态生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敢说,想说,充分地表现,尽情地展示。
二、导学体现教师主导,体验评价尊重主体地位
(一)“导学-体验-评价”教学模式特征及基本要素
“导学-体验-评价”教学模式本质在于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于顺应、保护和依托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教师以尊重、信任和爱促进课堂走向高效。
(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师”,学生是学习体验的主人
教师以“讲”为主的教学与以“导”为主的教学在本质的区别。“导”强调的是引导,指导,引发,引出,开发,培育。“讲”强调的是讲解,教导,指示,传授,传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二者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导中有讲,讲中有导。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谁为主。导者和讲者的区别,既体现在价值观念上,也体现在具体方法上。
“导”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导者与被导者保持着平等的关系。教师认同学生的潜能,认同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希望通过必要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行动起来。
“导”体现了对学生的体验、感受的重视。学习意味着做事,做事意味着各种各样的行为活动:观察,猜想,实验,测量,计算,设计,制作,展示,讨论,阅读,评价,等等。导强调的是对学习者这些活动的指导,引导。这个过程的特点是从事实到知识,从具体到抽象。
因此,“导学-体验-评价”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的起始阶段即要明确自己“导师”的职责,要从“讲师”变为到“导师”。
(三)优化 “导学”作用,强化 “体验”活动
“导学-体验-评价”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主要媒介,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师生间形成朋友式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逐渐由“学会”变为“会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了全面的学习能力。因此,编好导学案成为优化教师的“导学”作用,强化学生的“体验”活动的关键。
三、把握模式实施要素,提高预设生成实效
(一)关注模式环节因素,根据学情实施导学体验
1.“导学”过程应遵循规律,低起点,要与教材衔接,点到为止,但有些课堂盲目拨高,以练代导,过程效果不理想。
2.对学情把握不准,对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缺乏足够了解,教学目标要求过高,无法实现生成实效。
3.对三个环节过程理解不到位,机械运用教学模式,预设不合理,重点、难点不突出,影响动态生成。
4.教材整合力度不够,主干知识呈现不合理,主干讲解过程拖沓、沉长,影响课堂效果。
5.体验过程缺乏针对性,难度设计没有梯度,训练目标要求过高,没有达到预设效果。
(二)准确理解模式理念,化解预设与生成矛盾
1.加强对“导学-体验-评价”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理解、学习,把握“导学-体验-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提高模式的操作能力。
2.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认识能力,把握教学目标,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
3.导学过程设计讲解要科学、规范、合理,要经过教师的有效果整合,体验目标训练要符合学生实际,目标定位要准,针对性要强。要精讲、少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四、创设和谐课堂,拓展自主空间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证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上师生应该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挖掘教材内容,拓展教学资源,进行充分预设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三)备课时充分准备,拓展自主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宏翠,易晖.思品课程“活动—体验—表现”导学模式的实践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53-55.
[2]陈玉根.六步导学模式——学生自主体验式“六步导学”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31(2):94-95.
作者简介:谢福信(1965年4月),男(壮族),广西靖西,数学中学高级教师,理学学士。南粤优秀教师,87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数学系,99年获高级教师职称,现任广东从化区第二中学教务处主任,先后担任23届高中毕业班数学教学,对中学数学教学有较深入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多项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多篇论文获全国、广东省、广州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