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课堂熠熠生辉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以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里涉及的阅读和写作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呢?这既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

【关键词】阅读;写作;结合;相互促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阅读和写作,一个是从外到内的吸收,一个是从内到外的表达。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方法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和启发。

课本教材中无论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选读课文,每一篇文章都是学生可学习、吸收的经典例文。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在课文的阅读中去领悟“应该怎样写”的要领,以阅读带动写作,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组织课堂教学。

比如在上《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笔者依然使用阅读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是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精神、灵魂的文章。作者抓住最具代表性、最独特之处,用精辟、形象的语言展开描述,把人物的精神气质鲜明地凸显出来。笔者于是设计了一次针对外貌描写的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课堂活动,达到学生既会阅读又能把所领悟到的外貌描写方法运用于写作的目标。

设计的目标:

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认识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2.掌握外貌描写的方法,在作文中积极运用。

课堂活动设计:

活动一:概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要求:默读课文,找出每一个段落中的关键词语、短语或句子,根据相关的句子提炼词语。(此环节的目的是锻炼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小结:在找出的词汇中学生总结出了一个现象:“浓密”“平庸”“粗劣”“消沉”“犀利”等这些词汇都是形容词。从而学生认识到描写写作对象特征的时候,使用精准的形容词很重要,能把写作的对象写得清楚、细致。

活动二:寻找能更具体更形象地体现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句子,做批注。

(课前学生已经做了读书笔记,所以此环节学生做完批注后,再小组交流讨论,选出最喜欢的一句,以组为单位在班级分享。)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这一环节,由于课前的读书笔记做得比较充分,小组交流讨论自然也热烈,都敢于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班级交流时更是主动、激烈,每个小组都不甘落后。想来,后面再布置课前阅读读书笔记时,学生会多一份主动与积极吧!

小结:此环节学生很快领悟到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对写作对象所起到的形象、生动的描写效果。

归纳外貌描写:

1.“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写作对象介绍准确;

2.“怎么样”是刻画、描摹,精准的形容词能更清楚、细致地描写对象,最好多方面、多角度;

3.“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使描写更生动形象。

活动三:经典片段欣赏。

为了加深学生对外貌细节描写的印象和认知,我还设计了国内文学作品的精彩段落赏析。

选段一: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选段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选段三:“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在这三段文字的阅读中,学生首先能既快又准地抓住写作的对象,祥林嫂的“头发”“面部轮廓”“脸色”“神态”“眼珠”;林黛玉的“眉”“目”“神态”;老王的“姿势”“神态”等,接着对写作对象描写的精准形容词与修辞手法,也顺理成章地找出且能做出赏析。“全白”的头发、“瘦削”的轮廓、“黄中带黑”的脸色、“间或一轮”的眼珠,“木刻”“活物”等喻体,不仅记录着她形体所受的摧残,更记录着她精神所受的折磨;林黛玉的冰雪聪明,娇弱美丽,含愁带露的眉目和飘灵超逸的风度,学生也在“似”“是”“如”的修辞中捕捉到;老王临“走”时毫无生命气息的状态,学生也在“镶嵌”等词语“如僵尸”的比喻中感受到。在文字的解读中,学生对形容词的准确运用,对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所起的作用的认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阅读时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是否有所获,不妨实战来检验。

活动四:小试牛刀。

学习赏析了这些人物外貌的描写后,修改前一天所写的“你我都熟悉的人物的外貌描写”的作业。

活动五:作业。

投影李咏、葛优、冯小刚的人物漫画像,要求:选择这三个人物中的一位进行外貌描写。

《托尔斯泰》此文的外貌描写是成篇出现的,学生阅读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问题时笔者就在想它的操作性,由于问题设计得比较具体、操作性较强,所以课堂上能感觉到学生的阅读是投入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较快地抓住相关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句子的赏析有了课前的读书笔记作铺垫,小组交流也显得流畅、高效,阅读小结归纳也就水到渠成。拓展的人物描写片段赏析,学生特别感兴趣,只能说,有魅力的文字是不分时空、年龄的,学生虽然还没有读过《祝福》《红楼梦》,但一点都不妨碍学生对于这些人物外貌的解读,反过来对于课内的人物描写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后面的写作修改环节学生也显得特别投入,有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动笔也就不再为难,都争抢着展示自己的习作让大家来猜猜写的是谁。课堂气氛前所未有的活跃,正如小组内的一位老师评课说“师生关系和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学生对于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没有取得真经也有皮毛了,诸如下列的文字就这样轻松自然地从学生的笔端流淌开来。

“他那寸草不生的‘光明顶’,阳光下,那就是第二个太阳,将周围的人都晃闪了眼。”

“额头也似乎能装下无数星辰。”

“一张普通的脸,在一对“招风耳”的修饰下不再平庸,格外博人眼球。人群中,眼一眯,嘴一咧,喜庆!”

“那眯成小缝的眼睛里,一大颗黑珍珠,也不知道是如何镶嵌进去的。”

“一对大门牙,仿佛就要冲出那限制它的嘴唇,齐齐地朝外伸去。”

“他的耳朵,宽得出奇,似乎是风一吹,便会如蒲扇般轻轻扇动。”

“他一笑,脸上像盛开的菊花瓣,每一层褶子里都洋溢着笑意。”

“眼角边,有凹凸不平的褶皱,如同一张纸被反复揉搓后,再展开,但却不妨碍他笑起来时的和谐。”

“他生就一副油亮的头,没有一丝植被,如同一个剥了壳的卤蛋。”“眉毛好似毛笔的一点、一染,由浓而淡。”“笑起,眉眼总会出现两三道微波,慢慢淌开。嘴角间浮现那么几轮涟漪,又显得极为认真。”

“三千青丝,随着团发圈扎起,走起路,黑发仿佛也有了生命,随着身形移动,发尾微摆,似弱柳轻拂河岸。发圈解下的那一刹那,如奔涌的瀑布一泻千里,似滚落的丝绸光滑柔软,更像是无心泼上的浓墨,潇洒飘逸。”

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离开了哪一方,语文教育都会倾斜也会失去平衡。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互渗互补、相得益彰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赏,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没有写作欲望的阅读,人的潜在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分则两伤,合则共荣。所以,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提升语文素质,增强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强.随文练写汇滴成河——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点滴尝试[J].学周刊,2022(19):133-135.

[2]邱国祥.搭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中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年会论文集(下),2021:229-231.

[3]李慧珍.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写作的策略——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日常教学实践[J].广西教育,2019(14):129-130.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