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教育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形式和内容仍有待改进和发展。高中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教师们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促使学生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本文将对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并对如何进行感恩教育的策略进行的讨论,期望高中生们能够在感恩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高中教育;感恩教育;研究讨论
感恩教育是一种让学生通过知恩、感恩、报恩等一系列方式培养爱心的教育。知恩就是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善意帮助;而感恩就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向那些帮助他们的人表达衷心的感谢;回报善良是记住别人的恩典,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帮助别人给予帮助。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学生们能够成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教师们就需要重点在教学时渗透感恩教育,促使学生们能够成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一、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
感恩教育需要以下基本工作:一个是感恩教育与德育,感恩最终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工作者应该紧密联系,完善感恩教育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家突出感恩教育他们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应该合理地渗透,通过一半的努力得到两倍的结果;二是将感恩教育带入生活中,感恩教育需要与情况相匹配,对于高中生,接触最多的场景或日常生活,包括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方面进行融入。将感恩教育引入生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实现现实的教育行动;第三,要建立系统的感恩教育体系,有合理的教育评价标准,使感恩教育工作科学、合理、持久。
二、感恩教育对高中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剧烈转型的时期,传统美德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社会对学生的关注明显不够。同时,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容易忽视感恩节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批老师,这一层教育需要加强。在学校里,书本教育成为主旋律,甚至是唯一的旋律,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不能满足要求,感恩教育很容易被遗忘。感恩教育与学生的环境有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育和环境是互补的,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有一个广泛的思想,思想的培养将从感恩节吸取营养,这两个相互促进,紧密相连。
懂得如何感恩的人可以促进一个更好的社会的建设。社会是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我们能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感恩,那么美丽的社会就会自然到来。感恩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而且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好的社会对感恩教育有积极的反应。美好社会的持续形成也对促进感恩节教育起着作用,提高感恩节教育的效果。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有一个感恩的心,这影响良好的学生,学生成长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也会感激回馈社会,所以良性循环,感恩教育和良好的社会将是一个完整的成功。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探索
感恩教育对学生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教育者应该积极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通过分析和研究,感恩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首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部会注重友谊和善良,它和现代的“感恩”的含义是相同的观点,因为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及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在古典文化中,也有许多与感恩有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古人的感恩教育。赋予时代新意义的古典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为适应新时代的新思想,在文化教育过程中加入感恩教育,用传统文化的雨露浇灌感恩教育的花朵,理解传统文化在感恩教育中的内涵和延伸。第二,教师作为感恩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要发挥模范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应该树立好榜样,树立好的教师作风,以便学生能够效仿。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自学,并做好自己的工作,以促进感恩教育的有效发展。第三,感恩的精神具有普遍的价值,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如何感恩,就不会感恩,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点。人们的社会属性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一种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很容易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热情。第四,感恩精神应该成为职业素质的一部分,学习忠诚和奉献,为了继续成长,为了了解更多的真理。
所以,在高中教育阶段,教师们需要重视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通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感恩教学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品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无疑是重要的,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是伴随教育的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对个人具有非凡的促进意义,对他人具有良好的行为反应,对群体具有积极的凝聚力,对社会具有深远的促进作用。无论是与社会打交道还是与世界打交道,它都有积极的方向,可以使一个人更完美,使社会更加和谐,使世界更友好。感恩节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不仅需要学校的大量指导和示范,还需要家庭的积极合作和支持,甚至需要整个社会为它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小明.实施高中生感恩教育之我见[J].汉字文化,2017(10):2.
[2]李学军.高中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9(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