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知教学”教育理念在幼儿园中的运用,有助于幼儿在活动交流中深入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思维。同时,“情·知教学”思想数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幼儿园教师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从而高效实现幼儿园快乐教学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情·知教学”;幼儿园;数学游戏
“情·知教学”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推动学生认知心理与情性心理进行有机整合与统一,让学生以良好的情绪与态度,通过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从而掌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最终实现“会学、爱学、学会”的教学目标。“情·知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信息的纵向和横向交流。虽然“情·知教学”理念并没有涉及到幼儿教学的相关内容,但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幼儿教学的实际,能为幼儿园数学游戏的设计提供借鉴思路。
一、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创设了数学游戏的课堂新模式,把教学目标巧妙与游戏的规则进行了融合,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幼儿园中班《比较粗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活动模型。第一个活动叫“看谁赢得多”,教师分别给幼儿4根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然后分成两人一组进行比赛,规则是幼儿在同一时刻从背后拿出各自的木棒,并进行比较,粗的把细的吃掉,比赛结束后统计小组幼儿木棒的数量,多的小组获胜。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幼儿“能进行粗细比较”。第二个活动叫“找朋友”,还是主要运用小木棒进行,只不过这时教师和幼儿要分别持着粗细不同的木棒,然后组织幼儿围成圆圈。教师在说完“我的朋友在哪里”后,举起手中的木棒,和教师有同样粗细木棒的小朋友要迅速去和他碰一碰。教师主要是让小朋友通过这个活动学习“如何正确区分粗细”。第三个活动叫“排排队”,是让小朋友对拿到的4根木棒按照粗细程度进行排队,并且要说出如何才能排地更快以及如何排列。这个活动则主要是让幼儿学会按规律排序。这三个活动都是围绕《比较粗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务进行设计的,让幼儿在由浅入深的数学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二、让幼儿在交流中学习数学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具体内涵。而交流就是思维进行碰撞的过程。因此,“数学之间的交流”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而对数学知识进行修正、梳理和巩固。但幼儿的思维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幼儿交流中起到引导作用。
(一)教幼儿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数学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以及条理性,让数学具有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幼儿能够通过语言对数学经验进行表述,从而推动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序数时,小朋友要学会使用“第几”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者顺序,他就会说:“小狮子住在第3个房间内。”在“量的比较”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证小朋友能对词语进行准确的表述,并能对这些大小、胖瘦、长短等量进行区分比较。比如小朋友说:“桌子高、凳子矮。”
(二)给幼儿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
“情·知教学”独特的立体结构性,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教师设计数学游戏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给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交流中提高快乐感,从而推动认知心理与情性心理的融合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交流沟通。每次数学游戏的开展,都能加深幼儿对数学材料的理解,并能让他们通过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数学游戏中取得胜利的小朋友,他们会格外具有表达力。
例如,在大班《认识相邻数》的数学游戏设计中,教师在每个卡片上画了4排,每排8个圆格,并在每排中间4-5个圆格中画上了小红花。这时,教师要求根据现有小红花的数量,在上排画比它多一个的小红花,在下排画比它少一个的小红花,就是要让小朋友感受一个数与它相邻数之间的关系。一个小朋友在交流中说:“我原来有5朵小红花,我在上排画了6朵小红花,因为6比5多1,下排画了4朵小红花,因为5比4多1,所以我知道了相邻数是加1减1的关系。”通过交流,幼儿能轻易地的得出答案。
三、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中学习数学
幼儿的认知水平限制了他们对事物深度的了解程度,尤其是数学思维的抽象性,很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数学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能得到很大的激发,数学思维也能得到很大发展。只不过需要教师在游戏中正确引导。幼儿园的教育同样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还是学习方法与思维的理解掌握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时,要注意游戏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加法时,教师不能只着眼于如何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更是要引导幼儿对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交流。比如,在《10的加法》一课中,教师就可以提问“7+3=?”这是幼儿就会回答等于10。那么教师就可以继续追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结果的呢?”小朋友就可能会说:“我是从7开始顺着数的,数3个数,就刚好是10。”教师还可以问所有的小朋友“为什么不从3开始数呢?”小朋友就可以在教师的连续引导下,共同得出从大点的数开始数,更容易得到准确的答案,不容易数错数。教师的适当引导,能带动小朋友进一发散数学思维,增强数学认知。
总而言之,活动、交流、引领三者的有效推进,能极大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认知,推动快乐课堂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素琴.幼儿园数学游戏化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0(4):28-29
[2]任碧仪.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现路径探究[J].新课程,2020(17):188.
[3]李天娇.巧思乐玩,引领初成长——浅谈幼儿园趣味数学游戏的教育实践[J].启迪与智慧(中),2020(7):29-28.
[4]过静思.幼儿园数学游戏化的价值解读及实现策略[J].家长,2021(5):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