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刚刚入园的幼儿来说,规则意识的培养是顺利度过幼儿园三年生活的基础。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规则意识
古人云: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地,以规则来约束自己,并以此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你要养成遵守道德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规则等等自觉的意识。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概念
所谓完整的幼儿规则,多就是指在幼儿一日起居中的生活常规。为什么社会环境条件中所必须会存在这些规则,规则到底有哪些实质内容,规则具体发挥哪些积极作用以及儿童应该对怎样才能执行这个规则等。
规则意识品质的逐步养成并非能在短期的时间就能得到实现和能够开花结果的,需要幼儿园、社区、家庭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协助。要求教师和家长有恒心和耐性,努力培育好幼儿们的良好规则意识,并逐渐培养好坚持遵循规则行为的好习惯。为了充分保障教育和安全,促进小班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共同发展,规则意识培养对于广大小班幼儿来说更是必不可少。
二、如何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教育
幼儿园某小班设计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内容比较随意;A幼儿园小班教师发现幼儿图书角图书随意摆放,将图书随意丢弃,于是生成课程“小图书你别哭”教孩子正确使用图书以及使用图书时应遵守的规则。再接下来的日子里,可明显地观察到,本班幼儿在使用图书时违反规则的现象大大减少;此外也有教师直接依照相关教材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一)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渗透规则意识教育
教师会努力将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的教育内容,渗透融入到幼儿园一日工作生活教学的具体各个小环节当中。如:当听到固定的钢琴旋律时,幼儿就要收玩具、搬椅子;幼儿来到寝室睡觉时,当教师开始放舒缓的音乐,小朋友必须不发出任何声音;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当教师提问时,教师只请举手的幼儿发言;活动之前讲明活动的规则等。
(二)在区域中融入规则意识教育
为了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规则意识的教育,建立规则意识,教师一般会给每个区域制订图文结合的区域规则。如图书角的阅读规则的“保持安静”,会采用保持安静的手势的卡通图片,采用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幼儿接受并遵守区域规则。教师一般要先对区域的规则进行讲解,再对规则进行粘贴与悬挂。在具体操作中注意以下四点。
1.适当批评,养成意识。在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时,老师点名后,部分孩子因为好奇心会不听老师的要求与违反规则,老师适当的时间要进行评并进行教育。
2.加入游戏,时刻提醒。我们正在组织一个学生一起进行名为“棍子走迷宫”的游戏。孩子们没有耐心等待迟迟不能轮到,于是他们便一起走出了游戏队伍去插队。我提示道:“小朋友,不准插队,因为大家都必须排队等候。”这时孩子便重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样能有效的让孩子们形成排队的常规,和正确的加入游戏的方法。
3.鼓励表扬,再接再厉。当孩子们做得对的时候,老师要适时表扬,除了能让孩子增强自信心,也能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习的目标。
4.联合家长力量,养成良好习惯。家长对小孩的规则培养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们既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又是孩子效仿的主体。一旦父母们能注意自身的行为,遵循社会规范,那么孩子就将对父母们的做法加以效仿,形成好的习惯,,能够积极对社会规范制度加以遵守。
当一个幼儿的规则意识开始从他律性变成自律性时,能力也会明显提高。“播下行动,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所以老师们要很自觉地对孩子实施规则教育,帮助孩子们培养规则意志,并培养坚守规则的好习惯。鼓励也同样可以让小幼儿们从小觉得到自己的确是真的很能干、有本领的,自己以后也的确可以去做好许多事情。因为小学生不会辜负任何别人给予的口头表扬,所以他们最后往往自己都会比较勤奋刻苦地用心去想做好学习这件事。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全面掌握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并选择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积极进行教学与指导,并提出合理的生活规范要求,以引导孩子在不突破底线的状况下正常生存、游戏发展。在良好的生活秩序中,孩子可以主动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形成完善的行为习惯,建立完善的性格,从而促使孩子良好个性养成与社会性的发挥。本文在详细阐述小班规则意识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基础上,全面分析幼儿园小班规则意识的案例,并提出幼儿园小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对提升幼儿园小班规则意识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