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从教要求,成为了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维度,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和身份作出了权威的界定和要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以来,我深知身为一名特教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面对着一群口不能巧言、体不能衡动、脑亦无法聪慧的特殊孩子,从入职之初,,就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心化育,用爱引领,用百炼成钢绕指柔的执着,努力成为学生的同行者、陪伴者,成为特教事业的教育者、奉献者。
[关键词]特殊教育;同行者;陪伴者:教育者;奉献者
一、灯塔领航,做健康成长的同行者
一名优秀的特教教师,需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灯塔,领航教育的一叶扁舟,渡远航人去潋滟的水岸。一名优秀的特教教师需要点燃东方既白的启明星盏,作为学生领路护航的同行者。同行,这个对普通人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对于特殊的学生却非常不易。他们在“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这个体系里成长,大多数能够变得“好照顾”已经非常难得。成为他们的老师,做他们的同行者,就是要从他们踏进校园的每一分钟开始,我都要与学生站在一起,共同获得每一份新鲜的体验,共同探知未知的世界。无论在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肩并着肩,同向同行。
二、以爱之名,做悉心守护的陪伴者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爱,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是特教老师将自己的真善美投射到学生身上,显化成的具象的行为,滋养学生的心灵,守护学生的光芒。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仁爱之心应该是教师职业的底色。做一名特殊教育的好老师,立于这一寸天地间,心守一缕暖阳,静待一树花开。在陪伴中用心观察,都能看到学生的进步成长,长久的陪伴让我也体会到这份职业带来的幸福感、自豪感。上课时脱鞋的行为没有了,自主上厕所的行为越来越多了,教了很久都不会的歌曲突然在课间不自觉地哼唱起来了。于是心怀盼望,着眼于生命的成长,守着这颗教育初心,静静耕耘。
三、专业扎实,做传道授业的教育者
教育者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而教育的智慧,蕴藏于教育的困境之中。上课的音乐并不大声,他为什么要捂耳朵?同一门课程内容,为什么昨天强化物是有效果的,而今天却完全提不起兴趣?训练了很久的习惯,怎么突然就又不会做了?这些教育困境的产生,让我不断探索和找寻方法。
我认识到特殊教育需要掌握每类儿童的基本特点、基本教学方法等专业知识,也应当具有对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及教育、康复等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具体来说应具有普通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特殊教育基本技能。为此我不知疲倦地去学习相关的理论、记录教学中的故事,不断进行反思和感悟。让学生听不见音乐,可以用舞蹈演绎音乐的灵魂;说不出声音,可以用手语表达自信的笑容;看不见色彩,依旧可以描绘大自然的五彩缤纷……
四、以德为邻,做辛勤无私的奉献者
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人,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保证,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师德魅力的展现,也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因此,教学生如何做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是学生引路人、示范者,学生总以教师为楷模来对待自己的学生和生活。因此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教师的美德。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在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中实现道德追求。通过日常的小事,积善成德,做好慎独,严格要求自己,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只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培养有德之才。
在特殊教育的这片土地上,孩子们每一个成长的脚印,每一个进步的瞬间,都见证着为人师的幸福所在。幸福是常常被教过的学生喊着再给他们上一节课;幸福是学生毕业时感恩的话语:老师,等我赚钱了,我请你吃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难舍此意,一如既往。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揣着一份理想信念,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努力履行着教师的神圣职责,做健康成长的同行者、做悉心守护的陪伴者、做传道授业的教育者、做辛勤无私的奉献者,把能量带给折翼天使,让一张张不再胆怯的面孔绽放出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