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家风情文化绚丽多彩,有建筑风格鲜明的围屋,风味独特的客家美食,各种各样的客家小吃,丰富多彩的客家风情文化;但是,如何能有效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只是老师的教学组织并不能让幼儿很好地理解与接受,只有在环境创设的同步,才能让幼儿更加深入的理解,持续性的保持探究的欲望与兴趣。而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中是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三维互动在“家园合作、同向同步”的,所以我们认识到只有让家长参与到环境创设富有创意的活动中去,才能让家长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和创造者。
【关键词】客家文化;探究活动;环境创设;互动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等”。我们以此为切入点,挖掘适合幼儿发展的客家风情文化资源。河源原为古龙川属地,自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所以,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如何更好地开展“客家风情文化“主题探究活动呢?如果只是由幼儿园单方面的教学渗透,其效果以及幼儿的能力提升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以本次的主题探究活动与班级环境创设相结合,探索环境创设与主题探究课程、教学模式,幼儿以及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来实践”客家风情文化“主题探究活动的“墙壁”对家长、幼儿的”对话”。
一、“客家风情文化”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生成与环境创设之间的互动
瑞吉欧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幼儿园环境己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内,它还包括幼儿园外的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儿处于这么大的环境中,必然会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应从与儿童的交谈中,及时捕捉儿童的这些疑问,从中提炼课程的话题。在开展社会认知活动“客家的春节”的活动中,我们提到了今年的生肖年,很多孩子都知道是虎年,孩子们之间聊天,说道:“为什么今年是虎年?而不是猪年、牛年、鸡年呢?”根据孩子们的话题和兴趣,生成了“十二生肖”的系列活动,通过故事、歌曲、美术活动等等,让幼儿了解了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和神话故事,并让孩子进行自己对十二生肖的肖像进行艺术创想作画,大大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
二、主题探究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的互动不仅仅局限在教学活动中或者游戏活动,环境的创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反映,更是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在瑞吉欧眼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这就要求幼儿能与环境进行“对话”。在主题墙的主题网络创设中,我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仅仅呈现的只有文字性的网络图,而是利用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展示学习的内容,这些图片有些是家长提供有些是孩子的作品。我们正努力的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名副其实地成为环境设计的主动者。
三、主题探究活动中环境创设与家长的互动
环境创设、幼儿、家长之间的三维互动在“家园合作、同向同步”的主题探究教学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举足轻重,我们认识到只有让家长参与到主题探究的学习和环境创设的活动中去,才能让家长认识到主题活动的开展和环境的创设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我会说的吉祥语”活动中,我们把孩子分成两组进行竞赛,将孩子们说的吉祥语进行分组记录,并将呈现在学习区角里,不断地更新补充。并且发动了家长参与此活动中,除了在家里想孩子灌输很多吉祥语,在接送孩子的时间段还请家长想到的,环境布置里面缺少的吉祥语进行补充,家长也很积极的参与,这样,无形中,孩子们学到的词汇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因此得到增强。
瑞吉欧学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量”,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在现在提出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将幼儿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年龄特点出发,并不仅仅表现在课程的设计与价值上,要结合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体现,把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的建构要素,让环境与幼儿的发展互动起来,这样,幼儿得到的发展才会更全面更具体。
参考文献:
[1]李苑兰.传承文化传统,创建浓浓客家情[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1):260.
[2]杨党校.东江文明研究之河源客家文化特质论[J].商情,2019(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