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也是健康教育的前提,任何教育都要以德育为基础,才能保障教育的方向和内容是正确的,随着我国教育的持续性快速发展,人们的素质也有质的提升,无论是文化知识的储备还是品德修养的健全,都对自身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为了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进行德育学科的多元教学。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完善阶段,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意识将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多元课堂创设途径为课题进行深入探究,期望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帮助性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多元课堂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完善的重要阶段,这不仅体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本内容上,更需要将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清晰学科中所蕴含的实际意义。德育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虽然单纯依靠道德与法治学科不足以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德育学科教学都是最为直接和集中性的德育途径,所有的德育工作概念都能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体现。所以,如何带领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学科并将其渗透在日常行为和意识中,是初中德育教师应该重视的首要教育问题。
一、初中德育学科教学现状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首次面临重要考试--中考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对孩子文化课程的监管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价值观形成,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有些叛逆的青春期,心理活动起伏大,情绪比较敏感,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内在价值观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产生偏激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会有“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发生。父母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得到了积极辅助作用,所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自顾自的教学,一方面是内容形式的不统一,德育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德育环境。同时初中设立的德育学科《道德与法治》在一些学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德育效果,文化课程占用德育课程时间、德育教师灌输式教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是现阶段初中德育中存在的现象,下面结合现状给出相应对策。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创设途径
(一)打造开放性德育课堂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德育课堂相对于主课教学课堂,具有开放性特征,因为品德与法规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与课本内容中,还可以延伸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结合德育学科的这一特征进行趣味化教学和拓展性教学,例如结合实际案例教学:有人曾经在地铁站附近做过一个免费硬币的实验,在天桥旁边立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如果你急需用钱,请自取,最多五元。实验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那些出门没带零钱坐车的人或者急需几块钱吃饭的流浪汉,实验开始,人们更多的只是好奇,围观和拍照的人比较多,过了一会,终于有人上前去拿了一个硬币离开,之后陆续的有人上前拿走硬币,两元三元五元不等,但是大家都遵循牌子上的规定,没有人拿走超过五元的硬币,期间还有人往里扔硬币,应该是想让这个活动持续下去,想帮助更多的人,这项实验说明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于道德是持着敬畏保护的心态的,就像人的眼睛有趋光性,我们骨子里的思想也是趋于付出和奉献的。
(二)设置问题引入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让原本枯燥的德育课程更加生动形象的有效措施,在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第三单元第六课中,对“我”和“我们”进行了横向区分和对比,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荣誉感。教师可以模拟一些组织集会的筹备场景,在其中增加故事情节,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参与情景实践教学互动积极性。初中情景德育还需要教师设置日常相关问题,例如对于礼貌的理解就可以通过创设相应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销售员、路人、顾客、店长等,设计一个销售过程中礼貌的重要性的故事,两名不同的销售员用不同的语气接待同一位顾客,顾客所给予的回应是截然不同的,然后店长本着为顾客着想的销售心态,最终让顾客选择了店里的商品并谅解了语言不礼貌的销售员。这就是礼貌带来的成果,教师设置问题,想要当店长需要具备什么素养?引导学生激烈讨论,最终由教师说出结论,需要过关的品德素养,如诚信为本、以礼待人,充分考虑对方感受等,这些都是将课本内容情景具象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德育课本内容,同时也要深入挖掘课本内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必学的科目之一,也是重点培育学生思想品格建设不可或缺的学科。因此,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跟随新课标政策,依据现阶段初中生的心理特质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和探究心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灵活使用教材案例,以增强课堂学习的氛围,巧妙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看相关法治视频,搭建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课堂情景,并广泛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延伸学生的思维管道,提升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我看中小学“法治教育”[J].湖南教育(上),2013(7):23-45.
[2]贾静.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及存在的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56-78.
[3]李希贵.法治教育的三个误区[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56):6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