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作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已开始在全国职中音乐教育中全面使用。本文通过分析职中新旧教材内容的区别,研探两者主旨的变化,初步分析探究职中后续音乐教育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教育宗旨;内容驱动;教学模式变化
自2022年下半年起,全国职中的音乐教育课本由各省市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自行编写的教材统一改换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作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和各地的旧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在曲目选择、内容偏重上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一、新旧音乐教材内容简要对比
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艺术:音乐》课本相比,新版教材在章节编排、教学内容偏重、歌曲、音乐选择和音乐相关人物涉及上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一)从教材章节内容编排看
《公共艺术:音乐》中将课程分为“基础”和“拓展”两个模块。“基础”模块下编排了《音乐在哪里》(包括《自然之声》《生活之音》和《殿堂之乐》三个小节),《音乐无界限》(包括《最炫“民族”风》《经典再现》和《现代电声乐》三个小节)和《多彩的音乐》(包括《亚洲音乐》《欧洲音乐》和《非洲、大洋洲、美洲音乐》三个小节)三个章节。
“拓展”模块下编排了《音乐的伙伴》(包括《戏曲》《舞蹈》和《音乐剧》三个小节),《秀出青春梦》(包括《想唱就唱》《快乐舞步》《创意无限》和《托起青春的舞台》四个小节)共计五章十六节。而《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将课程分为序篇《音乐鉴赏基础》和之后的《中国民歌》《外国民歌》《中国艺术歌曲》《外国艺术歌曲》《中国民族器乐》《外国器乐》《中国戏曲与曲艺》《中国歌剧》《外国歌剧与音乐剧》《流行歌曲》和《舞蹈音乐》十一个单元。
在旧教材中,音乐常识和音乐基本理论的相关知识占据课本的60%左右,其他关于具体的音乐人物介绍和示例音乐的选择大约各占20%,主要作用在于以实例促进学生对音乐常识和音乐基本理论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而新教材则将主要内容集中在歌曲、音乐本身,全教材中具体歌曲、音乐的相关内容占比超过了70%,而音乐理论知识比例大幅降低,且附着在具体歌曲、音乐之后作为提示,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歌曲。
(二)从教材音乐选取看
《公共艺术:音乐》教材中有较详细介绍的音乐共选曲108首,具体音乐类型中纯音乐(包括舞蹈音乐)53首(国内21首,国外32首),单独的歌曲37首(国内20首,国外17首),戏曲、歌剧18首(国内11首,国外7首),总计国内音乐选取共52首,国外音乐选取共56首,两者基本持平,总计国内音乐选取共52首,国外音乐选取共56首,两者基本持平。
此外,教材中现代流行乐33首,占全部选曲的30.6%。而《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有较详细介绍的音乐的数量减少了34.3%,共选曲71首,具体音乐类型中纯音乐(包括舞蹈音乐)25首(国内13首,国外12首),单独的歌曲30首(国内21首,国外9首),戏曲、歌剧16首(国内12首,国外4首),总计国内音乐选取共46首,国外音乐选取共25首,国内音乐在全部选曲中的占比较旧教材有大幅提升。此外,教材中现代流行乐5首,占全部选曲的7.1%,分别是《我和我的祖国》《国家》《天下一家》《历史的天空》和《玫瑰人生》。需要注意的是,旧版教材中选择的音乐虽然有较详细的介绍,但并未在教材给出该音乐的曲谱,如果教师想在课堂上教唱相应歌曲,还需在授课前做好相应准备,显然这些音乐的主要作用还在于辅助教师进行该章节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新版教材中选取的音乐都给出了全部或部分简谱,便于学生熟悉和记忆,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唱。
(三)从教材介绍的人物看
《公共艺术:音乐》中涉及到音乐人物共67位,其中传统音乐家48位(国内27位,国外21位),现代流行音乐人19位(国内12位,国外7位)。分布于所有章节。而《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中涉及到音乐人物共22位,全部为传统音乐家(国内9位,国外13位),没有对现代流行音乐人的单独介绍。主要分布于中外艺术歌曲、中外器乐和中外传统音乐形式如戏曲、歌剧等相关章节中。新教材中介绍的人物数量较旧教材减少了约三分之二,且音乐人物的选择尽量选择了争议性较小、评价较为统一且正面的人物。
二、新旧版教材的教学目标变化的一些个人看法
《公共艺术:音乐》整本教材以音乐发展为经线,以音乐与音乐、音乐与其他艺术的交融为纬线,二维地向同学们介绍说明音乐这门艺术。《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旨在让学生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此认识音乐基本功能与作用,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而获得精神愉悦,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实践能力。
比较新旧两版教材,我们可以看到较旧版教材而言,新版教材更注重于音乐本身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特别是新版教材对示例歌曲的选择,更加明确地表明新教材希望通过教材中曲目的教听教唱,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点,在以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旧版教材中表现得并不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天然具备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这也是国家教委编撰《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作为新版中职学生音乐教材的目的所在。
由此可见,新旧版教材两者的教学目标相比,新教材教学目标的内涵更为丰富,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这些都需要音乐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多加注意。
三、教学方式变化的可能性探讨
从新旧版教材的内容、主旨、教学目标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对音乐课授课的方式要求较以往有了较大更改。
过去,我们进行音乐课教学,由于其主要内容在于音乐理论的相关常识和应用,因此在授课时,一般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优先,对于课本中提到的相关歌曲、音乐选择的自由度较高,有时可能会因为自己教学的内容、目标和现在的音乐流行趋势等原因选择一些课本中没有提到的歌曲、音乐,以便于学生理解吸收。尤其是“拓展”模块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更高,活动性更大。
改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旨的驱动对我们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影响很大。尤其是课本中作为各类音乐代表作的选曲,为保证新教材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对教材内歌曲的掌握程度,有可能会作为教师教学成绩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需要降低音乐理论知识的内容占比,提高具体歌曲音乐的教授频次和教唱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占比。而音乐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在教学中将更多地作为具体歌曲的辅助知识来进行教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然会因内容的变化受到较大影响。
结束语
总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作为新版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在全国职中音乐教育中全面使用后,音乐教师在教育领域的职能,已由过去相对简单的音乐知识传授,开始向音乐知识传授和中职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建立辅助的多重职能发生变化。我们音乐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对我们的要求,认真研究新版音乐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确保自己的教学工作与教材教育主旨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孙媛媛.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21.
[2]肖敏.公共艺术:音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