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衔接过渡过程。由于幼儿在刚刚升入小学时,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问题。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逐渐开始关注幼小衔接教学,希望通过强化幼小衔接教学,实现幼儿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基于此,文章从幼小衔接教学方法入手,分析了游戏化教学在幼小衔接教学中的可行性和策略,希望可以迎合幼小衔接教学的新趋势,深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幼小衔接;新趋势
现阶段的幼小衔接教学存在小学化严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幼儿完善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中融入各种游戏,以此完善幼儿的习惯和思维。
一、游戏化教学在幼小衔接教学中的可行性
幼儿和小学生相比较,其在发展水平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故而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是有较大差异的。幼儿在刚刚升入小学以后,很多情况下都无法马上适应教学方法的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幼小衔接的问题。为此,部分教师在幼小衔接教学中,选择提前采取小学教学的方法,用来帮助幼儿适应小学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幼儿教师对小学教学和幼儿教学的界限把握不明,故而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讲授,没有将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要求融入幼儿教学中,导致幼小衔接教学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各专家学者研究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在幼小衔接教学中融入游戏化教学方法。
游戏化教学是基于游戏演变的教学,将游戏元素、游戏机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其中的游戏参与者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知识,并具有快乐的学习体验感。儿童天生具有从游戏中学习知识的本领,因而教师通过应用游戏化教学手段,为幼儿的成长过渡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不仅符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也可以缓解幼儿的不适应问题,使幼儿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方式中逐渐形成完善的行为习惯,为之后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另外,游戏化教学不仅趣味性和情境性较高,同时具有个性化和沉浸性的特点。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游戏,从而全身心地沉浸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汲取到相关知识,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更保障了教师相应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游戏化教学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本位思想,幼儿的学习过程表现为游戏,游戏教学的设计以幼儿的身心认知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强化幼儿对新知的参与目的为主要目的,实现对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以此促进幼儿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启蒙时期就对知识学习有较好的体验感,帮助幼儿顺利渡过从幼儿到小学阶段的学习时期。而为达成游戏化教学在幼儿群体中的有效实施,需教师充分考虑儿童喜好,结合教学内容,把握核心元素,强化对教学过程的把控。
二、游戏化教学——幼小衔接教学的策略
(一)语言衔接,组织语言游戏活动
培养和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幼儿园幼小衔接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语言能力,借助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大胆地表达自己。
例如,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认知,组织了“春天在哪里”的语言游戏活动。在游戏开始以后,教师带领着幼儿来到了活动室,为幼儿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让幼儿一边听歌,一边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跟着音乐的节奏走路,当音乐停下来的时候,哪位小朋友在教师的身边,就要马上开口说一说春天在哪里。
教师从击鼓传花以及丢手绢的游戏中获得了灵感,组织了此次游戏活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另外,春天对幼儿来讲并不陌生,故而幼儿的表达欲望也较为强烈。在音乐停止以后,站在教师身边的小朋友都顺利完成了语言表达,说:“我知道,春天的时候,树上会开花……”“在春天,妈妈会带着我去踏青……”“春天我就会脱掉厚厚的衣服了……”“春天有小鸟……”
教师通过组织此次游戏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引导幼儿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总结出了春天的特征,无形中也深化了幼儿的生活认知,为幼儿之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基础。
(二)科学衔接,组织科学游戏活动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教师要实现科学衔接,致力于带领着幼儿探究事物的本质,或者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促使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师利用幼儿园的科学区,组织了“颜色变变变”的科学游戏活动。幼儿对颜色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在生活中也可以准确地分辨出各种颜色,这就为此次游戏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教师从幼儿熟悉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入手,将其作为原色,引导幼儿任意调配其中两种颜色,看看能不能变出另外一种颜色,以此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游戏开始以后,教师亲身示范,用着三种颜色为大家变魔术,成功抓住了幼儿的眼睛,大家纷纷表示:“我也要变魔术!”之后的整个游戏过程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呼,“老师,我在黄色中加了蓝色,然后就变成绿色了!”“老师,黄色加红色可以变成橘色!”“老师,红色和蓝色可以变出紫色呦!”
在游戏最后,教师带领着幼儿将自己的调色盘洗干净,为游戏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幼儿通过参加此次科学游戏活动,成功发现了颜色的奇妙,同时实现了寓教于乐,在玩耍的过程中完成了科学探究。
(三)习惯衔接,组织习惯培养的游戏活动
幼儿在升入小学以后,不仅需要面对各学科的知识学习,还需要面对各种制度约束,这就需要幼儿具备完善的行为习惯。为此,在幼小衔接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习惯衔接,组织习惯培养的游戏活动。
例如,教师针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组织了“我和哥哥姐姐学习的一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开始以后,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并让幼儿找不同,找一找哥哥姐姐的学习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很快就发现了不同点,“教室里人好多,大家都坐在一起不说话,也不动……”等。之后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学的哥哥姐姐,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挺直腰背,感受小学生的学习日常,谁能坚持20分钟,教师就奖励谁一个精美的文具盒。在游戏奖励的吸引下,幼儿都被燃起了斗志,纷纷挺直腰板,认真坐好。在幼儿端坐的同时,教师也借助信息技术为幼儿播放了小学校园,展示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进一步增加了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在游戏最后,教师为获胜的幼儿颁发奖品,再接再厉,为幼儿讲述文具盒、书包等文具在升入小学以后的重要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加了幼儿的生活认知,完善了幼儿的行为习惯。
结 语
基于游戏化教学在幼小衔接教学中的可行性,教师要从幼儿的语言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行为习惯入手,组织幼小衔接教学游戏活动,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游戏化教学看似简单,实则要达成好的既定教学目标,实现良好的激趣引导作用,则需要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深刻理解、精细设计以及有效把控,因此,教师还需勤思考、多实践、多反思。
参考文献
[1]于朦.幼小衔接视角下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实施[J].吉林教育,2022(24):94-96.
[2]戚春萍.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之思[J].新课程,2021(42):59.
[3]孙晓华.只为更生动,有趣的集体教学活动——运用课程游戏化教学彰显幼儿教育活力[J].好家长,2022(03):31-32.
[4]顾兰燕.试论如何将游戏化教学与幼儿课程有机融合——以《神奇的整理魔法》教学活动为例[C]//.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1:442-446.DOI:10.26914/c.cnkihy.2021.014357.
[5]周素娟.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探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04):89-93.
[6]范文倩,李媛,张一春.游戏化教学:幼小衔接教学的新趋向[J].数字教育,2018,4(04):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