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为了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文而化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教育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ain position still exist many unsatisfactor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mprove the students’ mora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reach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 text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be imperative to reform the curriculum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y Course、reform、education
大学生是十分珍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祖国的坚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互联网等现代传媒蓬勃发展,各种社会风气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育当代大学生成为国家和党所需要的较高思想觉悟和理论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途径,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构成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1 文而化之的重要性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在高校中开设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理论课
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着眼于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共同理想,使大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抵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本领。
1.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文而化之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外化,是进一步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也是理论学习的目的。中国的道德文化是行出来的,而不是读出来的,文如若没有达到“化”,那么文化也就只是“一纸空文”,然而文如若要达到“化”,那么实践就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所以要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实现知识和行动的统一,使大学生达到文而化之,就要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帮助大学生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日趋完善,但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只有真正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当之处,找出问题的存在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目标,提高思想
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最根本存在的问题是文而不化,文而不化是指学生单纯表面的学习背诵书本知识,而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没有自觉的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也就是知和行不合一,说与做不统一。
2.1 教师方面
(1)理论功底不够深厚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任教老师自身的理论功底不深,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说不定老师自己也不相信或者也做不到,在学生心里就会产生对该课,该理论,该老师的不认同感,这样教师就无法起到以身作则的正面榜样作用,使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枯燥无味,不爱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甚至认为大学要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必要的,使学生走入误区,教育效果不明显。
(2)教学方式不够丰富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老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过程中只是死板地
讲解书本上的条框知识,而没有注重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没有转换教学的方式,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单向教学,没有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纯粹照本宣科,教学质量和层次都不如人意。
(3)教书不育人
在教学过程中,任教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冷淡,甚至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认为学
生的生活与自己无关,没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只要把自己的课上好就可以了,过多的注重学生的成绩,认为成绩才是审查学生课程学习合格的唯一标准,这就出现了教师对学生在教室里玩手机、看杂志,在教室外闯红灯、横跨马路、在网上发表传播不良言论等行为坐视不管,忽视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是导致大学生“文而不化”的关键因素。
2.2 学生方面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首的信息科技正在蓬勃兴起,处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主动或被动的受到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随之而来的一些错误的思潮也正在腐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导致了大学生的思维形式和行为习惯与之前有很大的差别。许多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低、做事功利性强、缺乏政治信仰、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抵抗诱惑的能力差。这就致使许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政治理论课程与自己未来“考研”、“找工作”的帮助不大,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这就出现了老师在台上认真讲解,而学生在座位上看杂志、玩手机等各种行为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单纯的把思想政治论课程作为考试任务,都是为了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学,通过大量的死记硬背来达到考试合格。虽然绝大部分同学是认可马克思主义、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部分大学生们没有完全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文化,甚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结束后,连基本的社会、国家责任感都没有,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只崇尚个人主义。就诚实守信这个问题而言,课本和老师反复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然而还是有学生出现考试作弊、行为不端等问题。这并不是学生不知道做人需要诚实守信,而是大学生并没有通过学习达到认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是“文而不化”的问题,是知行结合出现了问题。因此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是导致“文而不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2.3 学校方面
学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模式、学习效果和生活方式重要因素,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物质条件的总和。但现如今高校没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例如没有注意到理论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没有开展与理论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导致文而化之的氛围和载体严重缺失。同时,高校制定理论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学校无法通过理论课程的考核全面检验大学生是否达到学以致用,造成学生考试成绩和行为表现不成正比的现象。此外,由于学校对大学生日常错误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不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综上所述,大学生知识与行动的结合发生断层,出现了文而不化的问题。
3 解决的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一系列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为了提高思想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使高校大学生文而化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就显得迫在眉睫。
3.1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前提。所以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文而化之”就必须科学地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首先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就要切记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文理科学生或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想状况都不一样,尤其是理科学生特别容易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文科应该学习的内容,在心理上就已经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其次部分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大纲中的重难点或者是教师自己认为的重难点进行讲解,没有注重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没有真正把握到学生视野中的重难点,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只是按照大纲内容按部就班进行教学,没有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生就不会产生兴趣,更不会认同,结果就会造成大学知行不一,文而不化。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教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谈心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和接受能力,注意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思想反映和心理的变化过程,找到与大学生实际相关的教学切入点,引起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关注度,使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3.2 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
三支队伍只要是指优秀学生队伍、辅导员队伍和任教老师队伍。首先要加强优秀学生队伍的建设,优秀学生包括学生会成员、学生干部等。要通过对优秀学生队伍建设来形成榜样带头作用,以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其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是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老师,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能更直接、最快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在加强三支队伍的建设中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强任教老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教老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文明和党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所以在思想上任教老师应当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教师只有真正的相信马克思主义,相信社会主义,具有勇于追求真理,宣传真理,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才能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才能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在教学中富有热诚,使理论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更能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在理论上教师要随着课程改革和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要不断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参加学术讨论和名著阅读来提升自身的知识面,拓宽理论视野。教师只有把理论知识钻研透彻,教学才能更具有逻辑性、科学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任教老师还要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不要因为学生可能学习过而不再涉及,不要因为学生问的问题简单而拒绝回答,不要在课堂上回避社会问题,也不要在课堂上讲假话、大话、空话,教学要理论结合实际,要客观评价发展成就和历史遗留问题。
3.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行动,然而理论的学习又在于实际运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要敢于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国内和国际中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重视政治、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教师在课堂上要围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的重大问题、围绕学生最关心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研究,课堂上还应加入师生间的热点问题辩论讨论,讨论后教师应结合科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现状,了解国内和国际局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想体现先进性和导向性,就必须与时代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具有先进性的理论内容,剔除与社会现实不相符合的落后陈旧的教学内容,并添加富有现实性、客观性的知识内容,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魅力,增强教学理论的说服力。
3.4 加强实践载体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的“知、信、行”的统一,将课堂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实现文而化之。然而学校与社会是实践的主要物质载体。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要改革理论课程的考核办法,注重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考核,让实践分数也成为理论课程总成绩中占一部分,并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监督机制,让学生养成如教室人走灯灭、食堂自觉排队等良好行为。学校还应多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按照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文科学生可以开展名著朗诵比赛,理科学生可以开展以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竞赛等,让校园实践成为理论的延伸部分。另一方面要多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构成基本价值观念的有力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单纯为了要开展而开展,而是要真正的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提升课程的感染力,要开展得有目的、有意义,如可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观光红色景区等活动。总之最终要通过实践载体的建设,使学生由基本理论的认知到对理论的认可、研究,最后转化为信仰,行为养成,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3.5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和互联网都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吸引力的重要捷径。在课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可以从网上下载大量的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关的网络资源,将大量的网络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活跃学生的感官,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课外,老师在可以利用各种互联网联系工具,如QQ、微博、微信等,加强老师与学生的课外联系,加深师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加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更具有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要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加强大学生对知识文化的运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念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实现正确的行为价值判断,达到学以致用,文而化之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恩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2.
[2] 史庆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
[3] 曹顺霞.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教师素质提高[J].思想教育研究,2007.7.
作者简介
陈子慧(1992—),女 ,海南海口,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赵曼宇(1989—),女,四川简阳,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