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小学惩戒教育的道德性研究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在小学里,学校的道德问题一直都是每个小学都很重视的。为此,文章从道德层面探讨了小学管理道德建设的道德现状、管理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学校管理;道德性;现状;惩戒教育

小学是培养品德教育的黄金时代,而学校的教育对其品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各中小学都在重视教学的组织方式和制度,强化学校的道德操守。然而,一些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如何改进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是每个学校都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一)小学道德教育工作内容陈旧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陈旧的问题,其教育内容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使之无法为大众所接受。道德教育就是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工作之中,将道德教育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并将道德教育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为此,中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便于实践和遵守。然而,当前德育的内容并没有这样的特征,使德育在德育中难以形成其心理特征,也就难以培养其人格。所以,要搞好小学道德教育,必须从教育的涵义入手,寻找适合其特征的教育内容。

(二)小学道德教育的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德育工作仍然是以“灌输”“讲授”的形式进行。如果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德育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小学生们生气勃勃,但传统的教育方式缺乏趣味和活力。因此,小学德育工作仅限于表层,无法在某种程度上做到内化,与小学生的教学活动相分离。在教学中,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死记硬背,而对教师所说的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了德育工作仅仅是表层,无法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自我修养,更无法与时代发展相匹配。

二、学校道德教育需要奖惩手段

对于怎样运用教育奖励与惩罚来推动学生的品德培养,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有相应的探讨。夸美纽斯把德育和自律结合起来,认为维护秩序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优良的品格;卢梭主张使用“自然结果法则”,但它规定,成年人必须确保这个“自然后果”可以在不干扰的情况下,平稳地影响到孩子。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孩打碎了一扇窗,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决定要纠正他的时候,他是绝对不能帮助他再装上的,而是要让他体会到由于窗玻璃破碎而带来的冷气,以及他犯下的过错所带来的一切。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也提出,要培养孩子的行为和习惯,必须采用奖惩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所有的德育方式都要依赖于已经存在的德行。他相信,表扬和奖赏能激发他们现有的道德,并以此来培养新的道德。而且,处罚也是必须的,只不过处罚和惩戒是不一样的,不能是救赎,也不是处罚,而是一种善意的警示。

三、小学德育对策研究

(一)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育

在小学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使学生意识到德育与礼节的重要性。在此期间,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本,进行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可从根源上进行德育工作。比如:带领同学到养老院看望老年人,使他们对教师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关注,从实际行动中提升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品德修养。

(二)利用平和的班级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

在学校的班级治理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班级治理模式应当是师生双方的合作,而非个人的工作。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在管理上,老师们可以采取集体讨论的办法,在全体同学的会议上,讨论有关的管理体系,最后制定出一种具有人情味的学生纪律和奖惩机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管理各级班干部和管理人员的过程中,要采取一种比较主动的方式,由同学自己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以确保以后的管理工作。在学校里,如果有学生有不健康的行为,老师也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设定具体的惩罚措施

老师还可以主动与学生的父母沟通,主动了解他们的日常行为,并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制订相应的对策,并给予他们科学、合理的惩罚和警告。例如:在小学的课间,会有免费的牛奶供应,每个班的学生都会得到一杯牛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要井然有序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或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领取。但是,在领取的时候,学生们会出现混乱的情况,有的人会多带一些,造成一些人无法获得食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会采取惩罚教育的方式,将所有的学生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好,然后送到班主任那里去领取,如果有不遵守规则,破坏了学校的秩序,就由他来负责这一周的食物分配。根据这种惩罚教育的方式,老师还可以对作业、卫生、班级的活动进行监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道德教育必须要有奖励和惩罚,而奖励和惩罚方式,因为它的主观性,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只有在奖励和惩罚两个主体的自觉义务的基础上,使奖励和惩罚行为与当前社会的伦理规范相一致,使奖励行为成为具有充分合理性、道德性的教育手段,才有资格开展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冯超.基于道德的学校管理问题、成因及破解策略[J].学周刊,2015(9):12-13.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