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念:
度量角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操作技能之一,属于程序性知识学习范畴,是研究“怎么做”的知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明晰相应的操作流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
本课与数学阅读深度融合,通过课前阅读材料填写阅读反馈表,初步了解《角的度量》相关知识。课堂中结合数学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深入理解,逐个探究。整个课堂从角的大小比较引入,让学生感受事物间的模糊比较靠直观判断,但要精确比较则需要准确判断,让学生体会测量标准和测量工具产生的必要性。通过呈现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了解量角器的制作原理和构成要素,明确角的测量和长度单位测量一样,测量长度时“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同理测量角的大小时“有几个1°就是几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还能理解度量的本质。
教学内容分析:
《角的度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以角的大小比较引入,以“还是不能知道∠1比∠2大多少”为切入口,让学生体会角的测量标准和测量工具产生的必要性。学生经历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理解量角器的制作原理,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并理操作步骤中隐含的数学道理。
学情分析:
《角的度量》是小学阶段第二次出现关于角相关知识,早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掌握角的具体含义,明确了角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角的大小与其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其两边的长短无关。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了解角的度量单位、测量工具产生的必要性,理解量角器的制作原理,感受角的度量单位的动态形成过程,为后续理解平角、周角的动态定义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教材P40、P41《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单位;
2.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无关;
3.经历量角步骤的整理归纳过程,感受操作技能学习的特点,体会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原理,准确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难点:如何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说一说: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小结: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师:二年级我们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了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今天我们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回顾长度测量的本质——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为后续理解角的测量的本质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发现:展示阅读反馈表,汇报交流阅读后的收获与困惑:
(1)∠1和∠2吵架的原因?(比大小)
(2)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有哪些?(观察法、重叠法、用标准比)
(3)角的度量单位是如何产生的?
(4)量角器的制作原理?
(5)角的度量方法?
【设计意图】:反馈学生课前数学阅读成果,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探究
研学问题(一):量角器的制作原理
(1)认识量角器:数字、刻度线、大格、小格、中心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为1度,记作1°;
(3)量角器的产生
①分别用1°、5°、10°的角测量∠1的大小
②小结:用1°、5°、10°的角测量太麻烦,为了方便测量,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制成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
(4)量角器量角的原理
①说一说下面的角各是多少度(图略)
(第一个角测量起点为0°,第2个角测量起点不为0°)
②思考:第2个角到底是60度还是120度?
③小结:有几个1°,就是几度。
【设计意图】体会测量标准和测量工具产生的必要性,了解量角器的制作原理和构成要素,理解角的测量的本质——有几个1度就是几度。
研学问题(二)角的度量步骤
1.独立尝试用量角器测量∠2的度数
2.组内交流角的度量方法
3.汇报展示角的度量方法
4.梳理角的度量具体步骤:
(1)2个重合: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2)读数:角另一条边指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5.小结:用量角器量角,实际上也是在数这个角里面有几个1°,有几个1°,就是几度。
【设计意图】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并理操作步骤中隐含的数学道理。
(三)巩固提升
1.课本P41做一做第3题:下面的角各是几度? (读图技能)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角的测量的本质——有几个1度就是几度。
2.课本P41做一做第3题: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操作技能)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提升操作技能。
3.课本P41做一做第2题:量一量,比一比(边很短时可以延长边再测量)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课后小结
回头看:阅读中的疑惑解决了吗?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学习过程,提炼总结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以角的大小比较引入,让学生体会角的测量标准和测量工具产生的必要性,经历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理解量角器的制作原理,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并理操作步骤中隐含的数学道理。整个过程应该放手学生,多操作,多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