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教学中梳理语言材料,寻找仿写素材,设计仿写主题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仿写能力,既可以快速解决遣词造句的问题,又能够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开发学生的思维,推动活学活用,在思辨中提升能力,一举多得。
【关键词】核心素养;严谨;仿写
新课标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教学中分主题梳理语言材料,提炼写作方法,设计仿写主题学习活动,推行读写结合,尝试运用到日常读写活动中,增强表达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既可以快速解决遣词造句的问题,给学生布局谋篇方面参照,又能够丰富习作素材,开发思维,在思辨中提升能力,推动活学活用,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中有的放矢的仿写训练,是学生习作能力迅速提升的加油站,是能够让思维持续发展的续航动力源,更是欣赏文字之美,感受语言的魅力,促进表达欲望的突破口。
一、读悟促写,仿写有支点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升。书面语穿梭在读写之中,能迅速落实课标中关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教材选文难易程度适宜,题材多样,语言准确典雅,是文字学习的范文。教学中,首选学生易懂、易悟、易共情的句段为仿写范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读懂和领悟文章表达意图,产生共情。共情既有个体学习的独特体验,又有阅读后集体的共同感受,折射学生的学习心路。体现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情感发展的体验。例如统编教材五上《鸟的天堂》对榕树绿叶的描写,文笔清新自然,极具风格。学生读文,都对这榕树的绿产生浓厚的兴趣。读者把文中的榕树和身边的榕树进行比较,在高处看,树叶密密匝匝,绿意相似。若在树下看,或有另一番景象。教学中,我让学生榕树的气根,引发另一番审美情趣。
学习中进行仿写训练,既能感受文字的优雅,又能表达心中的另一种趣味。在悟中产生共情,迁移写作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读书写作与生活相关联,拓宽学习者的思维和训练文笔,丰富了生活的情趣。找准仿写支点,搭建合适的训练平台,就能够慢慢构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达到学习内容的输入内化再输出的能力提升。
二、读悟结合,仿写有路径
宋代朱熹认为: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仿写亦然,亦有路径可循。统编版教材按照单元编排,每个单元都有能力提升的实践活动,设立不同的任务群。依据每个单元相对应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以及习作要求,从单元文章里寻找合适的仿写点,进行句段训练。教材里所选文章大多数是写人、记事、状物、科普文、说明文等文体,各有特点的文体,有利于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教学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导学生循序渐进进行仿写训练,成效明显。例如统编六上《狼牙山五壮士》战士们阻击敌人的部分,人物群像描写非常精彩。同一组人,都是战士,同样的思想感情,都仇恨敌人,同样的做法,都在痛击敌人,写法上却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学习时,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年龄、身份,动作习惯等,关注句子的描写仿写,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由外至内全面认识人物,感受人物饱满的情绪和恰到好处的表达。再进行人物群像仿写,就有了仿照的路径。例如写拔河比赛,指导学生写场上的各种人物变化;写菜市场买卖的众生相,都有了质的飞跃。
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仿写方法,发展不同的思维能力。例如统编五上《白鹭》对白鹭的外形特征写得极其简洁。
万物皆有情,描摹白鹭的美好样子,寄托了作者的满怀喜爱。句中的色彩和身形的描绘,对比手法突出十分“适宜”。仿写前,学生先读懂句子,难懂处理解清楚,弄清描写对象的特点。接着弄懂写法的特点,对比的句式整齐而有韵律感。仿写既做到 “形似”,也做到“神似”。仿写成功就已经跨越了掌握知识技能的学习的界限,达到表达自己审美情趣,从而进入理趣的学习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仿写,都要需要用心品悟,借他山之玉,成就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读悟结合,仿写有针对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学生握笔发愣无从下手,或者所有的写法千篇一律,下笔数千字流水账。其实在学生最敏锐的感受时期,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方法,实践中取得成效比任何说教都重要。仿写训练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结构特点寻找仿写点。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多加练习。不同句式结构的句子,一课一练。修辞方法不熟,也如出一辙地练习。
例如统编五下《祖父的园子》,文中对园子活力四射的景象极力描绘,使读者对园子心驰神往: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笔触清新动人,学生立即喜欢上这样的句子。仿写时,把准拟人手法,把事物写得生动有趣。用上排比的写法,发散思维,丰富内涵。但有些学生忽略文章意图,忽略园子充满活力是为了寄托她深深的怀念之情。有些学生理解成纯粹写不同的事物,忽略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意义。排比中的几种事物没有一丝的关联,只为仿写而仿写,这不可取。
句段篇的仿写能力是螺旋状的阶梯上升的,由句子的仿写延伸到片段,由片段的仿写延伸到篇章,逐步拓展写作能力。发散式的拓展训练逐步推进,学生能力的成长也呈放射性的进步和提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圆融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突破仿写的限制,自然而然成就个人书面表达能力,突破成就创造思维的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与写作关系密切,书读得多,读得明白,笔下越是得心应手。从读到写是一个大跨越,找好读写结合点,仿写训练到位,搭建仿写到独立创作的桥梁,把读与写融为一体。课文中学写作,写作中悟课文,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之?
参考文献:
[1]翁文津,詹颖.核心素养理论下的仿写题教学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12):3.
[2]曾美桃.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之语言构建与运用——如何指导学生仿写[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