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视化技术在教育领域开始广泛运用,本文将结合“可视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在童诗教学中以童诗的仿写、改写的方法,以“诗配图”形式,浅谈其具体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可视化技术;童诗创作;仿写;改写
可视化技术在教育领域开始广泛运用,“可视化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可视化技术运用到童诗教学中,优化教学信息的呈现和传递,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字、图片、视频,感受不同媒介的情感传递功能,帮助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其魅力。
那么,在“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引导学生用可视化手段进行童诗创作呢?
一、以童诗仿写为基础
要创作童诗,仿写是基础,是铺垫,是生活的再模仿、再提炼。对于学生的儿童诗创作,也可从仿写开始。仿写的途径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有如下几种:
(一)仿童诗的结构。在教学中,倘若遇到诗意浓郁、结构浅显的诗句,我都会试着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在课文《听听,秋的声音》中,我先将这段文字用可视化的视频效果呈现,让学生进入秋天的情境当中。然后播放一段描写秋季到来的视频短片,并给了一些关键词“麦子”“红苹果”等做铺设,将秋景直观地呈现出来。再让学生用文字梳理所见到的景物,模仿原诗的句式结构,进行文字重构,于是出现了如下的文字:
我们发现,以上的仿写继承了原有童诗的结构和部分的写作手法,比如拟人的修辞、象声词的使用等。
(二)仿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童诗仿写的过程中,注重用诗歌的意境去感染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视频及图片、音效的辅助,让学生进入到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中去。如在童诗拓展课中,欣赏金波的《雨中的树林》,原诗中诗人描写了雨后树林中的雨珠滚动、青蛙鸣唱等情景。我带着学生将文字和匹配的视频、音频相结合进行充分诵读,让学生沉浸在这清新、灵动、充满生机的意境中,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文字去描绘这种意境。于是学生就有了“晶亮的雨珠垂挂在青色的松针上/黄色的花瓣漂浮在林间潺潺的小溪上/松鼠的尾巴也沾上细细的雨雾/还有小鸟抖动翅膀在树梢开始鸣唱……”构成了一幅幽静而又蓬勃的意境,既贴合文字、直观形象,又意蕴悠长。
(三)仿童诗的题材。许多童诗,即便表达相同的意境甚至情感,但是在题材的选择上往往都会烙上诗人不同的旨趣,甚至诗人的声音节奏和气势脉络,都会支配其思路和感情的基调。因此,往往会出现相同的材料,却表达出完全不一样的情感和意境。如罗大佑的歌曲《童年》,其中“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句子,我引导学生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试着以“诗配图”形式表达。学会就童诗中的意象,如“记事本”“棒棒糖”“窗”“鸟儿”等一一图示出来,构建了一幅鲜活、多彩的画面,感受了不同媒介的情感传递功能。
二、以童诗改写为促进。
(一)将名家的散文改写成童诗。散文和童诗都是属于文字精致、意蕴丰富的体裁,二者之间边界不甚明朗,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在教学中,我擅长将一些富有诗意的散文改写成童诗。如在教学散文《匆匆》一文时,结合其文字 “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一种诗意”的特点,我将散文第一段的文字进行诗歌格式的调整。又比如张晓枫的散文《我喜欢》,用清新隽永的文字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我截取几个片段改成诗歌的形式,然后让学生继续续写下去,亦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将平时的练笔改写成童诗。所谓练笔,指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作练习,训练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其主动表达的习惯。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练笔改写成童诗,是在原有题材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文字的再次加工、提炼的过程,既降低了童诗创作的难度,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如黄同学将其爷爷过世后写的小练笔改写成了小童诗,在其中,将她爷爷每天放学后在校门口接她,并且紧紧牵着自己的手的情景写成“那夕阳下拉长的一长一短的身影,以及紧握的掌心,传递着暖意”。末句其实是结合了冰心的小纸船的情结,读后更令人潸然泪下。而在配图上,小诗人用的是彩铅画的形式,左上角的信封“插上了天使的翅膀”,象征着这是对逝去的爷爷的一份寄托;一条弯弯流淌的河流流向天边,带去诗人无尽的思念……
(三)将阅读的材料改写成童诗。语文的阅读材料无处不在,而将材料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互印证并用诗歌的形式改写出来无疑是一种乐趣。比如在测试时使用一篇《笼中鸟》的阅读材料,孩子联系生活实际,写了如下的童诗。在插图上,作者的画面有河流、有野花,甚至草地上有白兔、树枝上有蝴蝶,一切都是那样生机盎然。当然,少不了“鸟笼”,还有那只展翅飞翔的“鸟”,但值得注意的是童诗的结尾是辽阔而平和的。这个配图十分形象地将童诗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这种类似图解的方式,却达成了有创意地情感传递。
通过以上“可视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可视化工具(“诗配图”形式)的辅助下,用图形、图像将抽象的诗意、诗境以一种更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弥补文本信息的抽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且提升了童诗创作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表达,提升了人文内涵。同时为打造高效的童诗课堂,丰富教学方法,提供实践经验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幸珊珊.《可视化技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