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发事件的描述
婷婷,女,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产生极度厌学情绪,所以情绪低落,而且会因为厌学害怕去教室,害怕看到老师,并被老师发现曾经有试图尝试有自伤行为,家人得知这一情况特别紧张和害怕,所以在学校班主任教师的推荐下,婷婷和母亲前来心理辅导。初见婷婷的印象是不太敢说话,如果开口说话,也是声音轻轻地,每说一句话总是会用眼睛小心翼翼地看一下母亲,希望母亲能帮助她传递心声,她手中的餐巾纸在与我交流时不断地被揉搓,同时口中老是诉说着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总是让大家失望,总觉得自己活着是多余的。
二、心理危机的发生原因
婷婷从小的成长环境都是要求严格的,父母对她有很高的期望,父亲婷婷面前不苟言笑,觉得这样才能显示出一名父亲的威信,父女之间的关系不和睦,她非常渴望亲近父亲,但又害怕亲近父亲。婷婷的母亲原来在一家公司里担任经理的职位,后因婷婷的抑郁状况而选择辞职陪伴她,她和母亲的关系相对比较亲密。婷婷是乖巧听话的,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如果稍微有点不满意,就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表现出自责和不满的情绪,沉浸在自己的胡思乱想中,导致成绩下降,因此老师一找她谈话,使她更加焦虑抑郁,情绪起伏不定,从而出现了自伤行为。
三、心理危机的干预过程
(一)评估与诊断
焦虑自评量表测验和抑郁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显示,婷婷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明显,属于中度抑郁,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开药,我积极配合医生和婷婷的家长,并为婷婷提供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
(二)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辅导目标主要是帮助婷婷建立一个心理支持系统,正确认知抑郁症的表现和原因,同时运用家庭系统疗法为其父母和婷婷原先的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让她在一个感觉安全信赖的家庭环境中得到支持和力量,从而渐渐建立起克服病情的勇气和信心。
2.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帮助婷婷慢慢改变一些不合理的认知,提高婷婷的自信心,从而来建立婷婷康复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建立出现应激事情后拥有弹性的思维模式和成熟的应对能力。
(三)干预方法
主要的辅导方法和适用原理: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和家庭系统疗法配合。
1.认知调整。建立信任关系,让婷婷客观地了解关于抑郁症的原因,树立起克服抑郁的信心和帮助她建立客观的自我意识。通过与婷婷的父母交谈,让婷婷的父母也同样正确认识抑郁症,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行为辅导。婷婷的行为辅导主要运用了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是达到肌肉和精神放松目的所采用的一类行为疗法。我还采用了系统脱敏疗法,因为婷婷害怕接触陌生人,需要父母一起配合,建议父母适当带她户外活动,很多不合理的认知和心理障碍是需要行为训练的辅助才能达到实效的,所以我建议婷婷的父母尝试着带婷婷出去接触社会,时间可以逐渐增加,比如出去20分钟、30分钟、60分钟,逐步提升。
3.家庭系统疗法。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而实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婷婷的家庭情况和成员之间的关系来说,改善原来的情感表达模式和亲子关系是比较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让父母意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父母之间的意见一致,更需要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四、危机干预效果分析
经过两个多月的心理辅导,婷婷和父母的关系逐渐好转,抑郁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相处越来越自如。而对于婷婷的父母而言,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现抑郁症状时,开始都是不愿意接纳和承认的,因为孩子一直都是很优秀的,为什么会有心理问题呢?婷婷的父亲特别抗拒接纳,刚开始一直责怪妻子,特别反对把孩子带到医院和心理心理辅导室接受治疗,后来我为家长们做了相关的思想工作,解释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夫妻俩开始慢慢接纳,并开始主动积极配合,父亲的观念和家庭关系的改善显著地帮助婷婷的成长。
五、案例反思
首先,在心理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真实地体会到良好的心理辅导关系的重要性,原本婷婷的情况其实不属于学校辅导层面的内容,本着对婷婷负责的态度,我认为转接到专业的精神科和心理机构更加合适,但是由于家长的信任和要求,以及婷婷本人寻找过多位心理心理辅导师和心理医生之后,还是希望到我这里接受辅导,最后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可见信任关系和真诚在心理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疗效。
其次,做案例辅导特别需要用心和细心,特别是对于较为敏感的求助者,有时候,心理辅导师一个细微的鼓励可能比一个复杂的辅导疗程效果还好,比如在我这个案例中,在后期的社团成长活动中,我为她准备了一份心理团队大家庭给她准备的礼物和祝福时,婷婷的触动特别大,她一直记住这件事,婷婷的妈妈在沟通中也多次提到这个活动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所以辅导的手段是多样的,是可变的,而且心理教师的辅导中的角色是有着自身优势的,是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的,最重要的是要真正关注挖掘到求助者的心理需要,才能产生较好的疗效。
再次,社会支持系统对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家庭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个案例中,婷婷的成长能一步一步走到正轨来这么顺利,绝对离不开家庭的积极配合,如果只依靠我的心理心理辅导,家长不肯配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无法为婷婷提供一个利好的家庭环境,是不可能使婷婷走出抑郁的,母亲愿意放下工作,决心陪伴孩子,一起度过困难与共同成长,父亲也愿意改变自己原有的教育模式,这些改变都是婷婷能感受到的极大的温暖,因为抑郁的孩子在社会群体和正常群体中本身是感觉自己被孤立和排斥的,这时候如果缺乏家庭温暖,那可能康复起来就需要更大的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