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元教学是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实施的内在要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转变的重要支点。本文以核心素养落实为目标,以“四化”视角来实施单元教学,创设结构化议题来启发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思考,构建可视化思维来进行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整合,设置生活化情境来联结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精设序列化活动来落实课堂任务,共同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议题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此为指导,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单元与教材内容的单元有差异,它不是依据内容划分单元,而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活动、情境与评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微课程”。笔者基于以上对“单元”的理解,进行了单元教学实践,以部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例探索如下:
一、明确素养要求,创设结构化议题
单元教学从系统论出发,立足课程标准,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将教学单元中具有内在关联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而结构化的议题正是引领这些内容的关键。好的议题应该以直击课程内容核心观点的总议题统领,设置结构化分议题支撑,注重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智慧、引领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建构。
基于课标要求和反复研读课本,笔者将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确定为:通过对“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理性而深刻的思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认同,从而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基于此,笔者将总议题确立为“为什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设置如下分议题:“新修订的未保法给未成年人带来哪些安全感?——我国为什么要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由此,为什么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广泛而深刻革命?——从未保法的修订过程可以看到我国应怎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我为法治建设作宣讲”。通过结构化的议题设计,本课堂既激发了学生深度思考的热情,又帮助学生形成了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方法,学生在理性思考中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提升了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二、融通知识体系,构建可视化思维
单元教学中的议题引领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深度,在议题的探究中,知识既是观点的重要依据,也是议题探究所要生成的结构体系。思想政治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引导学生建构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可视化知识体系是单元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素养达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课中,教材中的知识是零散、点状式呈现的,单元教学需要将这些较为分散的知识根据一定的逻辑整合为结构化体系,并将其以一定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基于前一部分确定的核心素养目标,在议题的一步一步探究中,逐步生成了如下知识体系,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该单元教学的思维导图以我国法治发展历程“人治——法治——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为主线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方面将知识体系结构化、系统化、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这样的体系结构突出重点和难点,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略取舍,提升课堂效率;最后,可视化的知识单元增强了学习的整体性、实效性和目的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基于学生经验,设置生活化情境
单元教学需要真实情境作为载体,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学生更快“入境”,促学生更深思考,使课堂目标更好实现。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授课中,笔者选取了贴近高一学生生活的法治热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和实施,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教学情境一]播放视频:《未成年人保护法》新亮点
治理国家和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未保法2020年的修订是一次彻底的大修,达到了132条,文字增加了近10000字,大大增强了可操作性;结构上更加科学,从原来的“四大保护”——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变成了“六大保护”,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明确了政府、司法机关、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相关职责,形成了中国特色未成年人保护的框架结构。
【学习任务1】自由发言:谈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给未成年人哪些安全感?
【学习任务2】小组讨论:我国为什么要不断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由此,为什么“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教学情境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党中央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和决策部署;在修法过程中,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级人大代表、一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律师、学校教师、未成年人及其家长、互联网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此次修订,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监护不力,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的积极回应,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化走向更高水平。
【学习任务3】小组讨论:从未保法的修订过程可以看到我国应怎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有人认为,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你怎么看?
[教学情境三]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给孩子们一个更安全、更温馨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每个未成年人都是未保法的受益者和见证者。
【学习任务4】请你就未保法修订的内容,选取一个你关注的主题,为你所在的社区或村居撰写一则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词,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术语规范,100字左右。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必备知识的情境化理解为学生搭建“柔性”支撑,促使其新知建构于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了意义世界。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建构知识体系、生成重要观点,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进阶路径。
四、瞄向任务解决,精设序列化活动
单元教学强调系统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单元的视角将相关内容重新整合并结构化、系统化处理,因而,单元教学的活动设置应该序列化,有层次性和递进性,根据课堂衔接、理解、应用、迁移、核心素养的不同层次任务而递进性设置。
本课的导入采取了“温故知新师生对话”活动,将单元体系进行了框架性建构后,顺势抛出导入语:“纵览人类社会发展史,国家治理的模式大致经历了人治到法治的过程,今天我们以我国法治建设历程为切入点,共同探究‘为什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师生对话导入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效衔接到了“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程”这一新知上。
承接导入,教师围绕“衔接、理解”任务,设置了“师生对话:完成法治中国历程示意图”活动,对法治建设历程“人治——法治——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与学生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理清了依法治国的目标、内涵和原则等内容。师生对话更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问答中一步步思考、建构知识体系、生成基本观点。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围绕“理解、应用”任务,设置了小组讨论并展示“为什么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哪些原则?”等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活动中进行头脑风暴,取长补短、互相激发、生成新知,促进深度理解和应用;学生在展示活动中外化思考和讨论成果,在语言表达中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教师围绕“应用、迁移”任务,设置了“为所在社区或村居撰写一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词”活动,学生应用并迁移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宣讲活动中将对法治建设的政治认同外化,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学生在以上多样而序列化的活动中,以真实的结构化议境为载体发现问题、形成解释并交流思考成果。学生因深度参与课堂活动而收获满满,一堂课因序列化活动而充满思辨活力。
“核心素养并不见之于孤立、碎片式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我们进行单元教学,是要聚焦核心素养,构建系统化可视化的知识体系,依托结构化议题为思维载体,精设生活化情境为意义性支撑,组织序列化活动为实施落点,共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沈雪春,梁英姿,柳翠.设计与优化: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叙事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