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国情怀是每一个当代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教师更应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够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能对民族、对国家有更深的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新课程标准已经将“家国情怀”作为了历史学科的基本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入“家国情怀”,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本文就围绕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渗透家国情怀素养的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策略
现在的初中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战火、没有饥饿,每个人都可以吃饱穿暖,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也导致初中生对历史书上记录的故事、人物都无法产生感情共鸣,并且难以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久而久之就会对历史学习兴趣不浓,对民族历史文化比较淡漠。因此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对人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每一个当代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为此教师应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家国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有效策略如下:
一、提升自身家国情怀素养
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要想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具有充足的历史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扩展,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去充分了解历史事件背后体现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用每一个历史故事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课内历史教材,更应该去了解课外的史料资源,知晓古今中外的发展历史;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历史故事、英雄人物,还应该对外国的史实、文化、著名人物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充分利用初中历史教材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初中历史课本就是最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素材,初中历史课本中充满了有关爱国主义内容,教师如果想把家国情怀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内容,深度挖掘历史教材书中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历史、了解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材书中的古代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历史》教材书中《青铜器与甲骨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开元盛世》等相关课程,其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青铜器的高超技艺与甲骨文造字的特点,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了解唐朝开元盛世时期的盛大景象……通过这些知识,可以让学生对国家古代文化产生认同感,对民族产生自豪感,由此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
历史教材书中的现代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民族荣辱感。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遭受了各国列强的欺辱,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初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近代历史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辱感,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励学生要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历史感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大力弘扬乡土文化教育
初中生对于以前的历史事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相较于课本上的历史事件来说,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更感兴趣。家乡历史资源的价值,就在于能够让学生产生自豪感,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让学生意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大力弘扬乡土文化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以顺德为例,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第六单元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问学生:“同学们,在你们身边有没有认识或了解,参与过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人和事呢?”这会激起学生的讨论,然后教师可以展示在曾在顺德城市网报道的人物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典型代表——张焕章老兵。由家乡人支援抗战,再引出全民族抗战,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四、注重创新历史教学方法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传统课堂上,教师仅仅把传授历史知识当作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项工具,往往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只看重学生的历史成绩,也没有意识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性,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历史课堂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首先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以下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代入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第四单元第13课的《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庄严时刻,让学生们对国家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也可以组织辩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可以组织以“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为辩题的辩论赛,让学生铭记国家历史,加深学生对于史实的了解;教师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历史,比如如果你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你会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话题可以激起学生兴趣,以此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家国情怀的教育目标。
五、积极开展历史实践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仅仅依靠教材,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也要根据教学目标积极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对历史课堂的补充。其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一些英雄人物的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革命根据地等去参观学习,学生切身感受历史文化氛围;教师也可以在清明节的假期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让学生缅怀先烈,感受到英雄们的伟大,体会烈士们的家国情怀;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采访,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人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学生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的道理,进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一定要与时俱进,重视以国家史实为基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家国情怀,并根据学生学情、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史军宁.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8).
[2]姚俊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教育观察,2019(42).
[3]顺德97岁老兵亲历百团大战,多次手刃鬼子[EB/OL].搜狐网,2019.
[4]吴致芬.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J].才智,2020(6).
[5]陆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