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拉开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序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提升物理学科素养,培养适应现代化的人才摆在我们每个物理教师的面前,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已经过时,全国各地也都在探讨新的教学教法,小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优越性。
关键词:小组教学;物理素养;物理学科特点
1 新课标物理教学理念
法国物理学家庞加莱曾经说过:“物理学是通过一系列的事实、公式和法则建立起来的,就像房子是用砖砌成的一样。但是,如果把一系列事实、公式和法则看成物理学,那就犹如把一堆砖看成房子一样[1]。不,物理学比组成它的事实、公式和法则要深刻的多!庞加莱这样说的根据在于,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规律和理论的知识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还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练和升华出的科学思想方法来推动科学的持续进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人才,这样的人才观也是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符合物理学科特点,也能让学生从小就培养这样的人格,落实新课改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2 小组教学优点
在高中所有学科中,物理学科难度较大。对物理概念的认识、物理规律的理解、物理过程的建立、物理情景的想象等,构成了高中物理中的诸多难点。新课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而通过小组教学方式使学习主动性比较高的学生受益很大,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解释和答疑,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新课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新课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使那些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完全掌握知识技能的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技能。
在同伴互助式分组教学活动中,教师每次提供一个很小、很具体的主题,以便学生互相解释、演示或说明。学生可以两人一对依次解答一个问题或轮流提问,这对于促进学生掌握概念、公式.纠正他们常犯的错误都有很大帮助。参如同伴互助式分组教学活动的人数以3-4人为佳。教师要为每个小组选一位具有领导才能的组织者,他要善于提出适当的问题,并鼓励大家回答,还要善于分析、辨别同学的观点,及时反馈。
小组成员应该互相补充,逐渐完善他人的意见。鼓励发言少的同学发表意见,给他们以积极的支持。在这项活动中,建议和意见的数量要比质量更重要。小组讨论的结果是所有小组成员努力的结果,它不属于个别人。
3 新课改实验内容设置对小组教学的适应性
新课改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占了教材很大的比例,实验课一般包含下列三个环节:“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设疑引学”是教师通过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辨疑解难”是要求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估计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进行研究,拟订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观察和测定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分析。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争辩、答问、练习、应用等,做到四动,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释疑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排除疑问,通过练习、应用和小结等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上好新课实验课的关键在于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去说,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教师做的主要工作是巡视、“集疑”、“布疑”,对个别差生进行适当辅导。对难点、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适当的地方,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设计好新课实验的阶梯,帮助学生步步深入。既不要使学习的跨度过大,使学生无从入手,又不要使学习的跨度太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设计新课实验的方案时,应注意了解学生实际,对实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都要作充分的估计和准备, 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理念与创新2003.7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广周.开放教育的小组教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司南中学物理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