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国际视野就是具有强烈的全球意识国际竞争意识、世界平等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基于国际视野的主题教学模式,突出人的地位,创设情境导学,注重价值引领,关注诸多现代人在国际视野下应该具有的意识和价值观,服务于学生未来的人生,顺应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大政,体现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国际视野;主题教学模式;核心素养
国际视野,就是以开阔的、理性的全球视野、人类视野,认识和对待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方式。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这需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和每个个体都具有国际视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强烈的世界意识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也是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一环。
主题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构建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科学理论为指导,用鲜明的主题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以一定的教学策略为途径,师生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主题教学是搭建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桥梁。基于国际视野下的主题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确定新颖、深刻的主题立意,不仅能给听着耳目一新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能让素养润物细无声。
《中外历史纲要》的“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时间跨度从清朝建立到鸦片战争前。在两个世纪中,清朝历经由盛转衰,而西方国家却逐渐走向全球化、现代化。如何提炼一个主题,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渗透家国情怀,是一个崭新课题。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探索。
一、依托人物,构建主题,让历史脉络更加清晰
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的人文学科。赵亚夫老师曾说:“历史学科教育的特点,如果没有人,不能从人的行为方面(有目的的社会行为)着眼教学的话,很难做到教学的有效性。”“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跨度长,内容多,涉及面广,头绪乱。如果按照传统的“背景、内容、影响”模式进行教学,只偏重事件和结论,这必然会使历史课堂缺失“人”味,也会使知识体系过于单一。因此,笔者尝试把典型的历史人物作为贯穿珍珠的“金线”,把零散的“珍珠”(历史片段),串成“珍珠项链”。以英国大使乔治·马戛尔尼访华为线,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确定以“国际视野下的康乾盛世”为主题,把教学内容分为“初探康乾盛世的花红柳绿”“实考康乾盛世的庐山面目”和“深究康乾盛世的十面埋伏”三部分。有人、有情、有境,以故事方式重新建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清晰的、易于接受的体系。
(一)“初探康乾盛世的花红柳绿”:1792年,有“中国迷”之称的乔治·马戛尔尼勋爵被英国政府任命为正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本环节重点介绍“盛世”的概况。
(二)“实考康乾盛世的庐山面目”:经过9个月的行驶,1793年7月马戛尔尼使团抵达天津大沽口,受到清帝最高规格的礼遇。本环节重点介绍“盛世”下危机的表现。
(三)“深究康乾盛世的十面埋伏”:马戛尔尼访华虽以失败告终,他却向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本环节重点分析“危机”的原因。
胸中有丘壑,挥洒放自如。依托人物,构建主题,在学生初步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全球的、开放的、理性的眼光审视康乾盛世,为培养国际视野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落实主题,让历史视野更加开阔
历史学科的情景创设,是指教师通过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制造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增长历史知识,发展史学素养。
情境创设一:马戛尔尼之使命。1792年,乔治·马戛尔尼勋爵五十五岁。从二十七岁作为特使派往俄罗斯起,他已经从事外交二十八年了,早已经是外交界骨灰级人物。这是西欧国家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
设问: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目的和背景。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通过历史人物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挖掘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因素,渗透时全球意识。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贸易,迫切需要广阔的世界市场。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康乾盛世,但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只留下广州十三行,与全球化的潮流背道而驰。其情境的立意是引导学生形成国际视野下的交流合作意识、开放意识。世界各国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情境创设二:马戛尔尼使团之见闻。材料一:在一些地方,士兵列队出来迎接英国特使。他们有弓箭手、火绳枪火和大刀手。有几个士兵的手里除了武器之外,还拿着扇子……如果我们的到访是出其不意,他们总是一片慌乱,匆忙从营房中拿出节日礼服。他们穿上这些服装后,与其说像战场武士还不如说是跑龙套的演员。 ——使团副使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材料二:在任何场合,只要他们(中国官员)认为恰当,就以父权的名义,立即用板子处罚,无须预审或调查。……一个朝廷官员伸开四肢趴在地上挨板子,下令打他的人仅比他官高一级,这样的情景对外国人来说显得荒谬。这种卑劣的顺从,这种人类灵魂的堕落…… ——使团副使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材料三:在一个小岛的一小块人工填出来的小平原上,居民们为了防止海水的冲洗,前面筑了一条三十尺高的土堤。但这块平原的面积并不大,我们怀疑这样大的力气搞出这么小的一块土地来是否合算。平原上种的是稻米,耕作得很精细。……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所有耕地从不休耕 ——摘编副使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设问:概括马戛尔尼使团眼中的“康乾盛世”,并说说你是否认同?
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通过史料设置情境,帮助学生从世界视角看待中国的“康乾盛世”。马戛尔尼使团的见闻属于第一手史料,尽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但一定程度也真实地反映清朝的状况。马戛尔尼使团眼中的“康乾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清朝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贫困落后。这与清朝统治者眼中万邦朝拜的“盛世”有着天壤之别。国际视角展现不一样的“康乾盛世”,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与思维碰撞。开放意识的种子悄悄地种在学生的脑海里。
情境创设三:马戛尔尼之论断。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向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此后,马戛尔尼的话迅速传遍了世界。
设问:请从中西对比的角度,说明为何清朝的“盛世”被看成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纵贯古今,横亘中外。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的差距,培养民族复兴的紧迫感。18世纪末的英国,经济上,率先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思想上,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思想理性化科学化;对外上,积极开放,海权意识强……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革。而此时的中国仍处于中世纪统治,与历史的嬗变机遇错失。通过对比,将“康乾盛世”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用国际视野审视它,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
三、引领价值,升华主题,让家国情怀更加突出
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类已有的实践(认知)成果转化为自身将来参与社会历史实践的能力,成为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一员。本课的价值导向是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符合国家扩大开放大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升华主题上,笔者尤为突出以下两点: 1.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复兴的紧迫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进程的演变。2. 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只有积极融入世界,才能把握发展的先机。引导学生打破“盛世”下闭关锁国的思维模式,汲取落后和挨打的教训,放眼世界,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观。具有国际视野,是全球化背景下“家国情怀素养”的核心内涵与外延。精辟总结“国际视野下康乾盛世的认识”,是“主题教学”推进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延伸。通过升华,帮助学生树立面向人类世界、面向未来世界的“家国情怀”。
“国际视野下主题教学模式”设计需要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以“线”贯穿的原则。第二,以“境”呈现的原则。第三,以“史”育人的原则。通过主题升华,把“课堂之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诉求和品质,让学生成为具有博大胸怀、广阔视野、开放心态的现代中国人。
参考文献:
[1]朱国建,《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世界意识教育》[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1(4):18.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4.
[3]张光伟,朱晓楠,金梁芳.基于教学逻辑推进深度学习》[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