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让学生初步形成法治素养,健全人格修养,课程出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同时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然而受制于学校课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程的实践性活动的有效开展有一定难度。小学德育工作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渗透到各科教学以外还多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却存在时间不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道法教学和德育工作两者开展中的困难找原因,尝试从学校教学部门和德育部门的高度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将两者优化,提质增效。
【关键词】资源;融合;道法;德育
一、受限的课程急需教学资源
2022版新课标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引起共鸣。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因此,此课对教学资源和教师的要求有了很高的要求。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作为例,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的第十一课“四通八达的交通”第一个活动让学生分享出行体验,感受交通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对一些家庭条件受限或者生活方式单一的孩子来说出行的体验并不足够,如果老师能带学生一起乘坐公交车或地铁,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单操作难度大。除了受教学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由于学校课程一节课是40分钟或35分钟,但一些活动性课程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开展,时间限制也使得一些道法课程活动被简化,甚至流于形式。
二、见缝插针的德育工作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初始阶段,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德育活动往往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宣传栏,班级板报,国旗下讲话,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的软件、硬件都是德育工作的阵地。此外德育处开展的活动还相当丰富,结合时政、地方、社区的特色活动,结合节日、学校教育需要的常规活动,活动总是有声有色,但这背后是德育处和老师、学生、家长辛勤的付出。活动的排练、预演、开展都需要时间,就形成了与教学的冲突,德育处辛苦背后,可能还得不到老师们的理解。
三、厘清德育与道法的关系
教学与德育是学校工作双生子,手背手心都是肉,学校的教师、场地、时间、经费、学生……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相当有限,如果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工作必然是低效的;更甚者将教学和德育工作放在对立面,工作只会形成内耗,师生疲于奔命,一些工作就会变成无效的。
道法课程单打独斗资源贫乏,德育工作争分夺秒配时不足,究其原因是学校各部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德育课程,但不少学校都将其等同于其他文化学科由教务处安排课表。教师则根据教材开展教学活动,面对缺乏教学资源的情况避重就轻,简化活动,课程开始效果大打折扣。只有将道法课程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才能盘活资源,相辅相成。
四、德育课程的有效开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作为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的德育工作、特色德育活动进行有机融合。
(一)德育处统领道法教学
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应由德育处规划、联合教导处统筹课程安排。德育处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增减,使教学内容更贴合学生实际。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应避免单调重复,相同主题应体现螺旋上升的学习梯度。
(二)灵活课程设置
德育处在统领统筹课程的基础上应该与教务处协商灵活安排道德与法治课程安排。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很强的活动性,以年级大课的形式,合并课时方便大型活动开展等,应计划在前。此举可提升道法课堂的活动性和综合性减少了时间不足和教师人手不足造成的限制。道法与德育的融合活动也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使德育活动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又避免了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冲击。
(三)开发资源、跳出框架
道法课程对教学资源的要求高,教师个体要引进校外资源、走出校门学习难度大。如德育处提前做好规划,由学校或德育处牵头,每学期安排几次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活动,道法课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得到很大的改善。资源得来不易,德育处和道法各级备课组应根据各年级的不同需要开设相应的活动,分层优化资源的利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校本课程和地方特色课程都可以成为道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无须只拘泥于教材内容。只要是符合学生道德发展需要的内容就可以充分运用。
家校合作是德育工作的好办法,德育活动和道法课程活动也可开发家长和社区的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当中,让学生的学习投入到社区、社会的建设当中。
改变教师对道法课陈旧的认知,认识到道法课程是“立德树人”的道德发展需要。从学校的部门规划分工开始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当中,通过课务安排的调整优化各项资源的配置,开发更多的校内外资源提升道法课程和德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 (1):1-8.
[2]高德胜.“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生长——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1.《课程·教材·教法》,2018(8).
[3]鲁洁.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鲁洁.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朱清科.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新课程教学,2019(15):44.
[6]强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素养探析 *.山西青年,202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