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草丛中本课兼具了观察性绘画和想像性绘画的特点,涉及到“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以线绘画的形式进行造型活动,观察、描绘各种草类植物,所以本课综合了写生与创造两方面的基本能力训练。
二、教学目标:
(一)认真观察、分析草本植物的结构、外形特征,并能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
(二)能绘画出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
(三)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保护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用故事创编的方式创作让学生更加感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能表现一片草丛,体现草叶之间、草与人物或动物之间的遮挡和远近的空间关系;难点:富有创意地表现草丛中发生的故事。
五、教具学具:
课件、范画用纸、学生作品、水彩、绘画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观看校园百草园视频导入——你看到什么?学生欣赏校回忆校园草丛美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校园视频,唤起脑海里对草丛的记忆,视频的方式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认一认:生活中你观察到的草有哪些形状?现在陈老师手中好几种草类植物,你能帮我归类一下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草的认识的程度。
(三)学一学:
教师出示几种草的造型,学一学各种形状的草如何用线描的方法去表现它。看范画学习用线描去表现草。
4.想一想:一棵草的形态:出示一张图片:不同的草形态各不相同,同一种草也是变化多端,观察同一棵草形态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一棵草的形态会有什么变化。教师总结“草与草之间会出现前后、高低、大小、颜色等变化,而且会出现遮挡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先让学生了解一棵草会有什么不同的形态变化。
(五)比一比:两幅画中哪幅更能体现一丛草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通过图片先让学生了解一棵草会有什么不同的形态变化。这个环节我用边示范边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打破常规枯燥的示范,让学生听完故事后也明白了怎么去处理一堆草的关系。
(六)赏一赏:出示卢梭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画好在哪里? 通过欣赏大师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学习大师的绘画思路和色彩变现。
(七)编一编:故事激发灵感:有位作家想编写格列佛游记后续之迷幻草丛绘本,他突然在一个环节卡住了,想同学们给他一些新想法,我们来听听:格列佛在去往探险的路上,走进了一个草丛,草丛非常茂密,他像是走进了迷幻世界,找不到出口。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它说:你要找到一个藏在草丛中的法宝,找到它之后你就会走出这个迷幻草丛。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法宝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藏在草丛的什么地方?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采用了在草丛中藏法宝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既要表现草丛的关系,也要有一个法宝让这个画面具有故事性。
(八)画一画:创编要求:根据自己创编的故事,完成一张草丛中绘画作品。时间:15分钟(可以用色块的方法也可以用线描)留意黑板的倒计时,音乐结束,创编就结束。画出草丛中隐藏的法宝是什么?藏在哪里?注意构图饱满、色调和谐
(九)评一评:说说自己的故事。欣赏别人的画面。把优秀作品贴在绘本上。学生欣赏别人的作品,发散自己的思维。该评价环节就是听故事环节,有故事又创编学生都非常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十)拓展:出示环境污染等图片给学生思考环保问题。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以绘本创编形式创作的课程,草是大自然中常见的植物。但要用画面表达草与草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本课我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慢慢掌握画草的方法。但是画面中只是草丛又太单调了,我设计了故事创编的环节,运用格列佛在草从中迷路了,需要找到一个藏在草从中神奇法宝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法宝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发挥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个环节把整节课带到了高潮,也是本课的亮点,学生在本环节中纷纷举手回答,热情高涨,在最后的作业展示中,一幅幅有故事性的绘画创作映入眼帘。画面效果比较满意。在交流评价环节,学生也并不冷场,都希望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最后我把优秀的作品收录在自制迷幻草丛寻宝记的绘本上,激发了学生绘画热情同时,也起到了鼓励作用。本课若可以设计两个课时,我会如何故事创编更加有连续性,这是我下一步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