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与高考是一线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让群文阅读正式走进高中语文教学。2019年部编版新教材实施“学习任务群”单元教学,以“学习任务”来整合单元教学,建构“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成为了广大一线教师不得不关注与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新课改;新高考;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教学
一、群文阅读教学“兴”之思考
群文阅读不仅是一种先进的阅读理念,更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师生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这是当下对于群文阅读教学的普遍认知。
群文阅读理念2009 年肇始于台湾学者赵镜中先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群文阅读正式进入一线教师的视野。在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地位上升有其必然性。
(一)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高阶要求
新程标聚焦建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在量上,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高中两年要完成300万字的阅读总量。其次在质上,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教材容量有限,教学时长有限,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内容散乱,效率低下,难以为继。而群文阅读教学依托教材的“1”,然后根据议题选择课内外的“X”,整合优秀资源,大大充实了课堂教学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教材以“学习任务”整合单元教学,这也在客观上也要求教师亲近群文阅读教学。
(二)新高考背景下新的命题要求与形式
2022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字数在八千字以上,阅读材料内容之驳杂,文体样式之丰富,阅读体量与难度不可谓不大。近年高考信息类文本选文上出现双文本或者多文本,2022年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选择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郑敏的《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两篇文章。2021年新课标Ⅰ卷两则材料分别摘选自朱光潜的《诗论》和钱钟书的《读<拉奥孔>》,此外还附带了一张拉奥孔雕塑的图片。题目上设置也倾向于阅读内容梳理,理解和比较鉴赏。新课标Ⅰ卷以外的高考试题中,文学类文本,文言文,诗歌鉴赏也都出现过双本结构和比较鉴赏类的题目。这也提醒广大师生在日常教学中重视群文阅读,强化群文阅读能力。
二、群文阅读教学“群”之理解
群文阅读、单篇精读、主题阅读,还有单元阅读,本质上,这些概念都属于阅读方式范畴。那它们的差异何在?群文的特质又何在?我想可以从群文的“群”字入手。
群形声字,从羊,君声。《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群在此是形容羊多。再如《周易·系辞上》:“物以群分。”这里的“群”泛指同一类的事物。由此可知,群文教学应该具备文本组合的多元多样性,文本内容的异质聚合性和知识构建的稳定稳固性。
(一)文本组合的多元多样性
在共同议题统摄下,群文文本组合模式是“1+x”。“1”是教材中的定篇,“x”可以是文章,还可以是新闻,图片,视频等更广泛的文本形式。群文与单篇阅读最大的差异就是文本数量的“多”与“一”。单元阅读和主题阅读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群文阅读。单元阅读教学在文本选择上相对固定,主要依据教材的单元篇目组合,而群文阅读教学的“1+x”的模式,以课本上的文为“1”,“x”可以选择多个课内或者课外其他的相关文本。主题阅读教学则是以相同的主题为议题的群文阅读,议题选择狭窄。而群文阅读的议题可以基于文本思想内容,也可以聚焦语言形式,可以由师生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决定,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当然这种开放式议题选定和文本组合,也极大地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文本内容的异质聚合性
并非多个文本的堆叠就是群文。物以类分,文之成群,关键还在于共同的议题统摄,共同议题形成了群文的聚合性。笔者在进行悲秋情结群诗教学时,选择了《雁门太守行》《 夜雨寄北》《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四首诗词。教材内外表现悲秋主题的诗歌很多,最终定下这四首还考量了它们的“异质性”。无论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还是诗歌的体裁或是诗歌具体表达的情感都是如此的不同,但都以悲凉萧瑟之秋景抒发悲愁之情感。在共同议题的聚合下,个体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差异性越大,议题探讨的共性价值也越大。如何在议题聚合性的前提下,增强选文的异质性,也是教师需要考量的问题。
(三)认知建构的稳定稳固性
群文阅读教学最终是需要师生在多文本的比较鉴赏中建构共同认知。再以上面的悲秋情结组诗为例,通过比较阅读四首诗后,最后建构一个认知模式:诗人+秋天=悲。而刘禹锡却言秋日胜春朝这个反例,证明这个认知模式存有明显缺陷。通过比对阅读四位诗人的生平背景与秋景悲情,最后完善得到以下认知架构。诗人见到秋天悲愁,既与其自身的处境遭遇有关,也由秋天这个特定的节令有关。
如此一来,古典诗词悲秋情结的外在表现与内在原因都已建构完成。哪怕将其他有关悲秋主题的诗歌容纳进来,也具有同样的认知结果。共同认知建构后应具有极强的概括性与反复可验证性,这尤其考验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
群文阅读无疑成为当下语文阅读教学逃不了的“坎”,群文之“群”的不同特质也决定了其教学深入的难度。目前虽仍处摸索阶段,但是只要保持热忱,不断实践,不断反省就会不断精进,不断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
[3]朱诵玉.“单元”视域下的群文教学与单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1.
[4]徐鹏.群文阅读教学的学理审视[J].中学语文教学,2021.
[5]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6]寇鹏程.中国文学“悲秋”主题探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9(1):87-8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