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分析】
《笨拙的螃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螃蟹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因为大钳子总把事情搞砸。可是在一次游戏中,它的朋友章鱼被海草缠绕,尼尼用它的大钳子把章鱼救了出来。原来,看似笨拙的大钳子却很有用。
在故事中,尼尼成长了,听完这个绘本的小朋友也会若有所思。决定自己笨拙还是有用,关键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说不定别有洞天。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强烈的表达愿望。绘本有很美好的画面,有趣味的故事,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升华孩子的情感。
【设计理念】
通过集体阅读、猜测阅读、连续阅读、体验阅读等方式,指导学生猜想、创编,让孩子读出里面的文字和声音,感受隐藏在图画后的东西,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
【导读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读绘本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指导学生看读说结合,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了解事物的两面性,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发现不一样的道理。
【导读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大胆猜想、创编故事。
2.难点:初步把句子说清楚、说完整。
【导读过程】
第一板块:谜语激趣,引入故事
(一)引出主角
1.出示谜语
2.出示螃蟹,跟螃蟹打招呼(板贴螃蟹图)
3.你们看,尼尼是什么样子的?
4.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螃蟹?
(二)揭示绘本题目,猜想故事情节
1.“笨拙”是什么意思?
2.观察封面的图画,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封面图画,让孩子们依据图画猜测故事情节,激发阅读的兴趣。】
第二板块:引读故事,初步感知
(一)课件出示第一幅图
师: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为什么呢?
(二)课件出示第二幅图
我们来看一下他有哪些好朋友呢?他的朋友们有没有嫌弃他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图、观察,让孩子初步了解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品味故事中尼尼的情感。】
第三板块:关注细节,了解特点
(一)碍事的大钳子
一天,尼尼和他的朋友们玩起了捉泡泡的游戏。出示第三幅图
1.大钳子把泡泡弄破了
(1)你们是怎么玩吹泡泡游戏的?
(2)尼尼是怎么玩捉泡泡的呢?结果怎么样?
(3)直接出示第四幅图(让学生说)再出文字。
(4)出示第一幅图:难怪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
2.大钳子使尼尼不方便逃跑
(1)捉泡泡游戏玩不成了,他们还会玩什么呢?看第五幅图
(2)在玩追逐游戏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出示第六幅图)
(3)出示第七、八幅图
(4)走进尼尼的内心世界:尼尼开不开心?(不开心)为什么?
(5)然后又回到第一幅图:难怪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
3.大钳子把贝壳碰碎了
(1)出示第九幅图,读文字。
(2)出示第十幅图,师读文字,猜猜会发生什么呢?
(3)出示第十一幅图,师读文字。
(4)然后又回到第一幅图:难怪尼尼不喜欢自己的大钳子。
小结:同学们,当尼尼把事情搞砸时,他的朋友们都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指导孩子看图阅读,感受尼尼大钳子的笨拙。鼓励孩子们根据画面细节,大胆猜想,敢于表达,激发后续绘本阅读的兴趣。】
(二)有用的大钳子
1.章鱼遇险
(1)这时,水母想出了什么办法?(第十二幅图)
(2)很快,尼尼就把海龟和水母找到了(第十三幅图)。
(3)可是章鱼呢,他躲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猜一猜
2.尼尼救朋友
(1)出示第十四幅图,读文字:原来是章鱼被海草紧紧地缠住了。
过渡:这个时候的章鱼着急吗?它会怎么做?
(2)出示:章鱼拼命地扭来扭去,左摇右摆,
(3)这么紧急的时刻,小海龟,你是怎么做的?小水母呢?(一两个学生说)
出示:海龟和水母也跑过来帮忙,可海草却越缠越紧。
(4)尼尼,你又有什么好主意呢?对呀,你的两剪刀可以大展身手了。
(5)尼尼是怎么用他的钳子救章鱼的呢?请看
出示句子:尼尼的钳子飞快地移动着,一会儿砍,一会儿切,一会儿撕,一会儿抛。
过渡:孩子们,举起你们的大钳子,我们一起救章鱼吧。
(6)感受钳子的厉害:全班做动作读句子。
(7)这个时候,尼尼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高兴)为什么他那么高兴呀?
(8)你认为螃蟹尼尼是笨拙的吗?
(9)出示最后页面中的句子,齐读。
总结:同学们,决定自己是笨拙还是有用,关键其实还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缺点也会变成优点,快乐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尼尼大钳子的有用,升华孩子的情感,了解事物的两面性,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发现不一样的道理。】
第四板块:总结回顾,创编故事
(一)学法总结
孩子们,作者抓住了尼尼的特点,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就有了这一个有趣好玩的绘本故事了。
(二)创编故事
在以后的生活中,尼尼的大钳子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设计意图:后续的创编练说,孩子们可以绽放他们的想象,让孩子在情感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得到绘本阅读的滋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