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立足新视角,培育政治核心素养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要】青少年学生是道德教育重点群体,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重要阵地。青少年强,则国家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它是新时代我国道德建设特别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行动纲领。基于这个大前提背景下,本文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全过程,从立思、立新、育人这三维视角,探讨在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寻找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途径与方式,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立思;立德;育人;核心素养

引言

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党和国家的办学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校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遵循适龄阶段的道德认知和规律,结合各类教育,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由于受考试评价等瓶颈制约,当前教学实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曲解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侧重学科教育、弱化课程意识等功利性现象。为此,要准确理解课程理念,审视教学思维,坚持破旧立新,摒弃短视教学行为,关注生命发展等角度的立意,构建价值教学。

一、立思:构建价值教学

立思,是指课题的思想,亦即课题的立意,立意有深度,思想醇厚的课总是让人感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而缺乏思想的课却是有形无神,不论课堂怎样生动热闹,始终无法抵达学生灵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立意是高悬在知识和能力之上更为上位的教学主旨,即一节课要选择哪些话题和素材、设置哪些问题,以何种方式展开对话等,必须纳入意识世界加以审视,以价值作为评判标准。好课重在立意,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立意,应当真正地开展课中有“人”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以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主体为主要目的,以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完整生命成长为中心,遵循从社会发展到学生生活现实和生命成长的逻辑链条设计教学,实现对学生素养培养的达成。

(一)基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确立理想信念和政治认同之深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求一线老师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从学科立德树人的立场出发解读教材,真正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应有的底气和自信;另一方面,要把握好重大时事政治融入教育的契机。完整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包括教材任务和时政教育,把时政热点与政治教材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等金句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的时政教学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用生活性时政活化知识,用教材知识深化对时政的理解,实现了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实现了教育意蕴和家国情怀的统一;实现了爱国主义与创新精神的统一,触动学生心中的灵魂。

(二)基于学生生活真问题,立学习幸福和生命发展之真意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存在虚假教学现象,教师刻板执行教材,课堂呈现“假情境”“假问题”等。实质上,这种教学样态仍停留于知识立意的教学。学生仅完成知识上的感知,却没有思想碰撞和价值冲突,没有内心触动,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习便成了生硬呆板的接受过程。重视素养培育的教学呼唤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真问题,即所提的问题必须契合学生熟知并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实际。观点碰撞和情感共鸣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智慧,培育了尊重规则的法治意识和善待他人的道德情感,成就了一节学生认为有意思、有价值且倾情投入的精彩课堂。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切实关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科素养培育目标,站在更高处看待学科教学问题。教学应当从浅层次的认同、判断和选择或“价值粘贴”走向植入价值引领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之中,从而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立新:促进素养培育

理想的教育评价和教育现实是有差距的,一些地方注重考试成绩甚至唯成绩论的现实教育生态,容易诱使一些教师主动创制或被动地实践各种偏离教育目标的所谓“教学模式”。受此制约的道德与法治课呈现出知识碎片化、结构复杂化、思维呆板化的教学状态,课堂设问定式封闭、思路定式固化,对话线性单一、学生的认知大多停留于表面而难以深入,不能主动将知识点建构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也就无法实现知识的融通。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一方面应当建构结构化、简约化教学,将知识学习的深度根植于学生实际的生活逻辑中,融入思维能力和素养培育于结构化知识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应当走向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教学,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由模式化解题技能训练转向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培养。

(一)创话题选材之新

教学选取什么话题,运用什么素材,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科任务、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等因素,找到这几方面的交汇点和生长点。一方面,可以从学科任务和话题的结合中找到新意,以学科任务为指向,寻找契合度高的新话题和新素材。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对相关话题的关注中找到新意,以学情为起点,寻找易于引发学习兴趣、适合推进深度学习的新话题和新素材,从学生文化视野去发现适合的教学话题和素材。如七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 教学,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学生和生活机器人“天猫精灵”的人机对话互动,同时联系本校社团课程“机器人实验室”,围绕学习的内容、途径、态度等学科任务展开讨论。由于使用了贴近学生的新媒介和新话题,真正让教材机械的知识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样的课堂学习环境为新问题的生成、思维的深入、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了更充分的铺垫。

(二)创思维内涵之新

思维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内核,思维内涵是优质课堂的关键要素,走向素养培育的课堂呼唤对思维内涵的充分诠释。从教师主体看,应关注素材和学科内容的不同组合去生成新的教学结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诠释不同的教学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对话中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辩证、综合、创新等思维品质。学生的思维培养关键还在教师。教师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要被浮躁的教风裹挟,坚持素养立意、价值立意,千万不可人云亦云,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设计教学,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想方法的优化,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宗旨,让课堂成为学生人生智慧和生命价值信仰的发源地。

(三)创造问题视角之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的问题视角往往能打开思维之窗,让课堂向更深处溯源。一是对比视角,即运用和一个事物相关又能形成强烈对比,易于形成反差性思考的素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如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凝聚价值追求”,教师呈现“嫦娥”“北斗”“风云”等航天器发射成功的画面,同时播放航天城烈士陵园影像资料,学生仿佛倾听航天人的家国情怀诉说,民族精神油然而生。二是填补视角对比,并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引导:“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航天女英雄刘洋热情澎湃的声音响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航天圆梦的自豪感涌入到在学生心灵深处。既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带着这份文化自信和航天诗意向着太空之路去披荆斩棘,我们更能“击破万里苍穹”。现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经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这一身份的转变,代表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相信这份对伟大祖国的深情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朵云唤醒一片云的情感震撼,将航天科学精神转化成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结语

着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追求,应努力构建价值教学和意义教学,达成思想立意深刻和创新意识明显的新境界,“立思”“立新”,其最终目标是“立人”,尊重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立思立新树人,实现对学生生命自觉意识的不断唤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2]周勇,杜道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政治课教学的创新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0).

[3]梁军.《浅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华夏出版社,2019(11).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