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回忆的事情。
2.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3.结合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对于李大钊同志的事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不了解,故需安排学生课前开展实践活动,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手抄报,加深认识。
教学过程:
板块一:忆雄文,引入新课
一、朗诵导入,聊李大钊
1.出示李大钊《青春》节选,师朗诵
师:一百零五年前,一篇雄文,作于海外,震动全国。洋洋万言,振奋青年斗志,唤醒青春中华。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 《青春》节选,发表于1916年春,时年27岁
2.说说你从这些话语中感受到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导入新课
过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就是这样年轻有为、志向高远的青年人时间永远定格在38岁,定格在1927年4月28日。(出示文章第一自然段,相机板书日期和课题)
二、介绍作者——李星华,齐读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块二:忆往昔,品人物品质
一、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师引导学生将这些事情按时间段划分归类,在黑板上绘制时间线,直观展示文章的叙事手法(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害时、被害后、倒叙)。
二、关注人物描写,体会精神品质
1.默读第2-7自然段,关注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体会李大钊的品格。
2.小组讨论,汇报。
研学预设:
预设1: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我哪能离开呢?”(语言、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大钊不顾自身安危,表现了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无私无畏的精神。)
预设2: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语言描写,联系后文“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搜查”感受到事情不简单,李大钊的工作不简单。)
后教:利用引读,引导学生明白本文的表达特点之一——对比,突出李大钊的形象、品格。通过师生合作读、场景再现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加深对人物品格体会。
亲友对比:亲友劝说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却坚定地拒绝 (板书:高度负责、无私无畏)。
自己的前后对比:一向耐心回答“我”问题的父亲(板书:父亲、慈祥) 对比 含糊回答“我”的父亲。
板块三:忆往事,走近李大钊
一、出示李大钊的职业介绍。由李大钊的职业——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评议员入手,挖掘问题:
李大钊为什么要焚烧文件?局势为什么越来越严重?为什么李大钊说他不能轻易离开北京?
二、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分享制作的手抄报,得出答案:
李大钊是一名伟大的革命者、共产主义者。(板书:革命者)
三、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史册上,李大钊同志是一位革命先锋人物,他就是那个“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的青年人。在女儿李星华的回忆里,李大钊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同时是一位——(高度负责、无私无畏的)革命者。下一节课,我们将沿着李星华女士的回忆,继续走近这位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
今天的作业:课后搜集更多具有《青春》这般精神的红色诗词,摘抄成集,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的革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