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国,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时光虽流逝,诗韵却更浓。诗词是文化墨客的构筑的精神家园,是有识之士畅怀抒志的生命火花,更是绘尽人间百态的宏达史诗。今人可从诗词中一窥古人的生命情态,亦可在诗词海洋中感受古代的历史变迁。
然而,由于古诗词距今有两三千年之久远,古代的生活习惯与风俗与今日也大相径庭,古人学子喜欢吟诗作赋,大多学生却埋头玩手机或沉迷网络游戏,再加上古诗词中的语言与今天的白话文也有万般不同,高中生读起来,实属不易。但古诗词鉴赏确实语文高考中必考之题,同时也使高中生闻之色变。古诗词鉴赏的分值是九分,占全卷分值百分之六。弃之是为不智。唯有攀越过这坐大山,方为明智之举。为此,笔者将浅谈一下高中生读懂古诗词的有效途径:
一、知人论世,走进诗词人内心,有助于理解高中生诗词
诗人或词人笔下所写的诗词的内容与情感必然跟其本人的阅历或遭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如果能熟知诗词人的身世与经历有助于其读懂古诗词的内容,参透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在高一必修上册讲解古诗词时,笔者会让学生课后去搜集有关诗词人的生平资料,让学生归纳汇总。课上再请学生代表上来与大家分享,第一位同学的不够详尽再请另外的同学补充。最后让同学们归纳总结,分点录下诗词人的生平事件的要点与其作品的风格特点。笔者最后再作画龙点睛的总结,让学生对这位诗词人记忆深刻。在与学生一起学习诗仙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笔者提前让学生回去搜集李白的生平事迹、诗歌主要内容与主要风格,让学生以导学案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们饶有兴致,一方面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可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他们将思维导图制作的精美绝伦;另一方面思维导图是学生通过搜寻资料,精心总结出来的诗人生平要点,这些要点绝对会深深地烙在他们心中。于是李白的少年漫游、供奉翰林、被赐金还乡、再度漫游的人生经历便梳理清晰,因为好游侠,爱漫游,因此李白的诗歌不是透露出一股侠气;再者,李白生逢盛唐,大唐盛世之光普照大地,因此李白的诗歌中缺少杜甫的沉郁顿挫,而多了一份豪放飘逸的仙气。最后被赐金还乡后免不得增添几分怀才不遇的愤慨。学生梳理完李白的人生经历,了解到他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后,再读李白的其他诗歌学生就可以学以致用,游刃有余了。
二、看标题、抓关键词、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懂诗词内容
标题往往对诗歌内容进行高度、凝练的慨括。读懂标题即对诗词内容有了大体的把握。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标题就告诉我们整首诗写的就是其归田园后的生活与感受。
关键词往往是读懂古诗词的一把金钥匙。找到关键词也就离读懂诗歌仅有一步之遥了。其中关键词包括诗眼、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形容词或数量词。在跟学生一起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进行知人论世后,笔者就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词,给他们提供学习关键词的支架,学生又快又准地找到了,接着我在让学生分析关键词,学生先从上下联的诗眼“哀”与“悲”中找准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再从从一系列“急”“高”“清”“白”“飞回”“萧萧”“滚滚”“万里”“独”等形容词、数量词中,一位渺小得如沧海之一粟般的白发苍苍且体弱多病的诗人正站在江边吹着疾风,听着落叶萧萧而下,猿哀啸,听着干戈相撞、百姓哀嚎遍野的惨叫,他的内心在泣血,来不及忧己,却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情怀展现无疑。可见,抓住关键词对解读古诗词至关重要。
三、缘景明情、置身诗境,在共情中领悟作者的情感
我国的古诗词大多具有诗情画意,有道是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还应该用敏锐的眼光去找出作品中的意象。根据这些的独特意蕴,来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反复朗诵,借助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融合气流,投影到自己的脑海中,产生共鸣。与学生一起欣赏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学生找出“黄花”进而联想到李清照几经流离颠簸,丧夫亡国后容颜憔悴,堪比“憔悴损”的黄花 ,既读出了词人对花凋谢的痛惜,更是对自身处境的顾影自怜。再让学生揣摩“梧桐”“细雨”,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苦与如绵绵细雨般的愁思就在学生脑海中荡开阵阵涟漪,宛如身临其境。
四、借助注释,茅塞顿开,有助于学生攻克鉴赏难关
古诗词的注解从来都不是摆设,而是锦上添花。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抓住暗示的信息,进而进一步理解诗词。读懂诗词。在鉴赏诗词题目中,出题者为了减小难度,往往会在解题的关键处或疑难处给出注释,这对于考场上的学子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诗歌鉴赏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语文老师,惟有上下而求索,不断地教授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引导其攻破这个难点,拿下这9分,取得令其满意的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