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教育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当前各学科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开展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策略研究,在课程内容及课程资源上,从多途径,使用多方法进行整合,将各学科知识进行科学整合为统一主题,能较好地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科素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整合策略
由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学科之间形成的壁垒化和知识之间的隔离,出现课程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间的知识被割裂化的状态。开展语文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是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据,结合教材中每一单元主题设计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方案,研究实施策略,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具体实施中,如何整合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整合策略
(一)依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确定学习主题
部编版语文教材每一单元有共同的单元目标和主题,涵盖的主题和题材非常广泛。因此,可依据部编版语文教材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设计“明理·自荐·交友”主题;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一课,设计“黄河——华夏之根”主题;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专题设计“我是小记者”主题;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辩论”设计“真理我来‘辩’”主题。教材内容确定的主题在相当程度上是对部编教材单元主题的科学拓展深化和延伸。
(二)依据主题确定学科与内容
确定跨学科学习的主题之后,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选择相关学科,设计难易程度相当的课程内容,让内容交叉与互补的跨学科教学更好地支撑独立、精细的分科教学。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可以围绕语文教材《中国石拱桥》一课,确立主题为“石拱桥的‘前世今生’”的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家回顾小学学过的课文《赵州桥》;语文课学习课文《中国石拱桥》;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上网查找、研究石拱桥的建筑特点和古今中外各种名桥及特点,制作相关PPT;结合语文课文与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石拱桥的历史价值,再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进行纸桥梁承重实验研究;利用美术学科知识画出自己心中未来的桥等,最后结合以上研究结果进行“我所认识的桥”的展示汇报。通过系列化、主题式的 “桥”的学习和拓展探究,为学生自信、充分、有理有据的表达提供了平台,真正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实施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从以下方面开发跨学科主题式学习资源。
(一)以教研为基础的课程人力资源开发
教师个体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际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的保障,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教研开发课程人力资源,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各学科教师分工合作,从各学科特点角度、各学科现有教学资源角度出发,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整合,增强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二)以课题为指导的课程资源建设
以课题为指导开发跨学科主题式学习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方式。例如本人以《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初中语文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实践研究》课题为抓手,成立了课题组,每学期初召集课题组成员对本学期跨学科主题式课程进行统筹规划,研讨交流,组织各年级相关任课教师共同发掘课程内在联系,确定每一个主题课程,分工进行教学设计,制定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任务单和活动评价量表,收集整理相关教学资源,形成跨学科主题式学习课程资源库。
(三)以校园为阵地的课程活动开发
语文跨学科主题式学习课程挖掘了学校图书馆、校史陈列馆、信息科技教室、艺术活动室等专用教室以及操场、校园文化长廊等教学设施,为学生校内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场地资源。做开发课程活动的有心人,把无形的跨学科课程思想融入到校园中,让校园散发着学生生命成长的气息。
(四)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的校外课程资源开发
长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工业遗产和文化遗存,是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程的集中见证地,享有“北国春城”的美誉,为以语文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式学习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学写游记”,我们设计了“观名城,写家乡”为主题的写作课程,学生游览净月潭、南湖公园、南溪湿地公园、北湖湿地公园等感受自然资源的美好;参观长春电影制片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市规划展览馆、吉林省博物馆、伪满皇宫博物院等感悟人文资源带来的震撼,参观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在听、看、照、记、查、悟、写的过程中实现跨学科的融合,将地域资源充分开发,并积极利用家长资源进行课程对接,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课程内容,开阔了课程视野及课程运作范畴。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金卫强.以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完整学习[J].教学月刊,2020(8).
[4]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5]窦桂梅.朝向“伟大事物”——“主题教学”的新思考.人民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