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教师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帮助教师促进专业发展成为了每所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诸多途径中,听评课是一条重要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而课堂观察能提高教师听评课的有效性,实现听评课效率的最大化。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为基础,以小学数学课例为载体,强调了教学评价量表在提高听评课有效性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听评课;课堂观察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们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环境中学习和提升,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教师间的互相听评课来发现自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听评课的效率化直接影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传统听评课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听评课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很多听课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很多时候没有研究上课内容就直接去听课;第二,很多听课教师都不知道听课时要关注什么,他们只是简单地记录上课流程,导致评课时泛泛而谈,冷冷清清。
(二)听评课在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些老师就觉得应以学生为主体,片面认为教师讲得越少就越好。另外,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完美课堂,认为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正确率越高就越成功,因此导致上课老师更偏向于提问优生。
基于传统听评课中的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听评课上得到的收获都不大。其实这都源于很多教师对“如何听”“怎样评”的问题一知半解,毕竟他们都没有接受过有关听评课的专业培训。教师们如果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就会凭借同行的课堂来反思自己的课堂,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研究对比不同教学策略的优缺点,进而才能把反思得到的体会、启示转化成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二、课堂观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主要是通过系统地对数学课堂进行细致的观察活动,以及观察后的分析、讨论、反思,让执教者和听课者都能从中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学反馈,不断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堂观察的价值体现
首先,课堂观察可以弥补在传统听评课中所存在的不足。利用课堂观察这种方式,可以让听课老师带着目标、抓着重点走进课堂听课,毕竟这种方式需要确定了观察点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提高了教师听、评课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其次,课堂观察这种方式能大大地减少人为的干扰。在观察点和观察数据的支撑下,听课老师对上课老师的评价就会更加客观。
(三)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专业的研究行为,它应该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的行为、观察的对象,还应根据整理和分析出来的观察结果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由于课堂观察的点具有多样性,为保证效率,课堂观察还需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反思。
1.课前准备
在上课之前,应该组织相关的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集中起来进行交流讨论。上课老师可以先进行说课,分析一下上课的内容、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等进行表述,可以从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学生的达成度这三个问题进行回答。接着可以组织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一起讨论确定课堂观察的主题和观察点,并设计出相应的观察工具。在本论文的课例研究中主要运用的观察工具是观察量表以及座位表。
2.课中观察
一切准备就绪,听课老师便可以根据课前准备所确定下来的观察主题和观察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记录在观察工具上。如果需要摄像设备等辅助工具的一定要课前准备好。笔者所任教学校的数学科组目前设计的教学评价量表主要从课堂提问观察、思维发展观察、练习观察、课堂评价观察和时间分配与课堂语言观察这五个维度进行观察。座位表上课老师会课前下发给听课老师。
3.课后反思
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根据课堂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的交流与讨论,反思与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协商出解决的方案。对于一些重点问题疑难问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可以查阅文献资料或阅读相关的书籍,务必要重视有深度的教研活动。另外,上课老师应根据教研组提出的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并通过课堂实践来改善教学策略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教研组也应持续了解上课老师的成长过程,不断追踪分析,并进行适时的反馈,帮助每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课例分析——以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直角》为例
本课例是L老师按照笔者所任教学校的鸣石课堂“三段六步全程评价”教学模式进行执教的。课后观察结果分析与建议如下:
(一)课堂提问的观察
根据对L老师课堂提问的记录和分析可以得出,L老师共提问约50次,其中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大约占55%,有直接答案的占33%,重复问题占12%。在这些提问中,学生集体回答的约占18%,个别回答的约占48%,通过操作讨论后汇报的问题约占30%,没有应答的约占2%。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鼓励表扬的约占56%,引导提醒的约占13%,重复学生答案的约占16%,没有回应的约占15%。
L老师设置的问题具有层次性,例如在出示课本65页的情境图后,问学生“你能从这些图形中找出角吗?”由于有上节课的知识基础,学生很容易就找出图中的角。老师再问“如何判断下面哪些角是直角?”L老师布置了课前预习,部分学生都能借助三角尺中的直角来进行判断。接着老师继续问道:“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并要求学生小结判断角的方法。问题层层递进,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L老师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内容明确,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感觉课堂的气氛还不够活跃。结合座位表的记录来看,整节课都是第三列第一个同学、第五列第六个同学以及第八列第四个同学是积极举手发言的,其余同学只是偶尔或根本没有举手发言。个人觉得L老师在引导提醒学生回答问题这方面还有所欠缺。例如,在让学生小结判断角的方法时,虽然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但这个同学回答是不完整、不够谨慎的,可是教师也没有引导指正,只是直接出示课前备好的小结让学生去读一读。当学生回答不够谨慎时,建议L教师可以对着课件上的角一边比划如何利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对,一边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科学。
(二)学生思维发展的观察
《认识直角》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的概念课,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一环接一环,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一定层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教师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构建过程。例如学生在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后,教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里有那些角?帮助学生建立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表象,为接下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这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一个很重的方法。在重点知识“会借助三角板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的传授中,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强硬灌输,这无形中就是在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但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的提问超出了教师课前的预设:在认识了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后,有学生举手提问:“有没有比锐角小的角?有没有比钝角大的角?”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只是简单地回答到:“等你上到高年级就知道了。”在课后研讨中,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处理阻断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热情。其实L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自主查阅相关资料来寻找答案,再在学习小组上交流分享,让学生对问题能保持持续的兴趣。由此可见L老师的课堂智慧仍有所欠缺。
(三)课堂练习的观察
在点拨发散和分层操练环节里设计的练习动静结合,既有学生喜欢的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以及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这些动态练习,也有诸如书本练一练中的基础练习,更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提高题那些静态练习。其实L老师设计的每一道练习都有她的教学目的,都是希望学生不断地自主构建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正确表象。这些练习不仅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课堂评价的观察
L老师采用的是“三段六步全程评价”教学模式,因此她的课堂评价贯穿于课的始终。在复习导入环节,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自评和互评课前预习的情况,并给予恰当评价,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环节,教师适时更正学生的错误,归纳总结,教以方法。在分层操练环节,教师设计的练习由易到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正确的评价,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在总结评价,当堂检测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堂所学要点,加深学生印象,并对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作整体评价。总体感觉L老师在整节课中能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
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评价性语言比较单一,多数都是“回答得真好”“你真会动脑思考”“坐下来再想想”这些,其实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想法。第二,有时候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L老师没有及时作出评价,只是直接问下一个问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肯定或鼓励。第三,练习的过渡语不够优美。
(五)时间分配与课堂语言的观察
L老师在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比较合理。在“展示目标,预习评价”第一步花了约8分钟,占整节课的20%;在“达成目标,操练评价” 第二步花了约25分钟,占整节课的62.5%;在“检测目标,总结评价”第三步花了约7分钟,占整节课的17.5%。在各环节时间的分配上,L老师能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得到基本保障,分层操练的时间也比较充足,能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手去折这三类角。我们都知道,其实摆和折角检测是不会出现的,但L老师还是这样设计,这就体现她以学生为主体,真心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但是课堂总结比较仓促,只有2分钟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在语言教态上,L老师有点拘谨,不够大方;语调比较平实,其实对于二年级的低段学生来说,语言能富有童趣就更好了。
课堂观察对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它能为课堂教学研究出新方法新思路,对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但课堂观察也不是万能的,它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在刚刚开展之前肯定会有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上,需要学校教研组坚持研究、实践和改进,只要一直坚持下去,相信对各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