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落到实处和深处?学校从“厂校挂钩”“五育并举”“从活动走向课程”等路径,有效探索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并走向“五育融合”。
【关键词】劳动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建设
我校地处长江之滨,美丽富饶的华东灯具城、全国千强镇、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丹阳市界牌镇,学校占地84亩,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现共有94个班,4688名学生,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80%,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16个民族。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技术(劳动)教育先进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德合作促进基础教育项目示范学校等八十多项荣誉。
一、追溯与回望:传承价值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校始终秉持“以劳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八五”以来的历届省级规划课题为抓手,30余年不动摇,积极探索农村小学实施劳技教育的契合之路。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研课题成果二等奖等。
“八五”至“十一五”期间,在劳动课程不同时期、不同要求的情况下,我们秉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拓展学生实践和活动的时空,不断赋予劳技教育新的内涵,勇于探索并践行“以劳育人”:一是探索厂校挂钩、校外设立工业、农业劳动实践基地,校内开设劳技专用教室,为学生习得劳动技能和培养劳动精神提供平台,开发了六册劳技教材、构建四种劳技课型。二是以劳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五育并举”:“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三是“整合——联动”,围绕新一轮课程改革,打造融合主题以及项目活动的模式,把综合实践四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有效促进各领域的融合。原省教科所成尚荣所长两次到校主持结题,并鉴定评价:学校深入探索和优化了劳动技术教育的模式,坚持劳技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原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体现了求实和开拓的精神。学校整合相关要素,开展劳动教育,选题既有历史的传承性,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强的现实意义,研究视角较为独特新颖。
二、历程伴成长:跋涉创新
“十二五”以来,基于“乡情”“校情”“生情”的特点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学校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双线并进:以遵从课程属性及其特点为起点,更新实施理念及整合活动方式,让“劳动教育”落实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探索“劳动教育”,从“活动”走向“课程”。
我们的实践与举措是:
1.基于“三情”,搭建校本化课程实施平台
平台一:学习感悟平台。学校建有劳技展览馆,分类展示地方工业产品、农耕文化、生活用品老物件、学生的主题劳技作品,馆内所有老物件均向学生和家长征集而来,其他物品由师生合作布展,劳技馆为师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研究提供了平台。
平台二:探究体验平台。学校有金工室、泥塑室、家政室、科学探究室、标本馆等专用教室,师生动手设计并制作劳技作品,在合作探究中获得劳动技能和创新体验。
平台三:自主实践平台。学校建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金长江环保汽摩消声器公司”“镇威汽配公司”等十余所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住参观、实践。校内各班在教室外走廊里设立种植箱,从播种到发芽,到长大、开花、结果均由学生动手照料,学生轮流给植物浇水、施肥,并且探究植物生长的“秘密”,成为各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基于“三情”,开发整合资源
80%以上的外来生源为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是通过开展对外来务工子女调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并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地方文化布置在教学楼的走道上,使民族大团结的融合文化在我校得到特别的体现。二是开展本镇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调查,挖掘隐性的教育社会实践资源,进一步优化了每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教材,整理成特色资源包。三是浓化劳动教育氛围,在校园布置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铸就梦想”四个主题的劳动连廊文化和“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劳动场景雕塑主题园。
3.基于“校情”“生情”,分类建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对学校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整体和系统规划的过程。活动课程内容的建构既要能体现学校的区域特点,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特色及优势,又要能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促进学校和学生的持续发展。以研究性学习为活动核心,我校着重梳理与分析了目前现有的课程资源和教育教学现状,紧扣地方和学校的实际,围绕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纬度,以主题项目研究以及长短线活动作为主要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
(1)考察探究类。开展本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研究。
一是校园微种植类。教师带领学生亲近农耕文化,观察各类植物,进行班级种植。
二是社区环境调查类。让学生关注自己周边的生活成长环境,开展如调查水土流失现象、长江生态环境现状、社区环境如何保护等。
三是当地企业考察类。学校与多家汽配厂家生产基地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观察现场的平台。带领学生参与“灯城——生我养我的地方”“小车标大学问”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研究本地“特色产业”——汽车零部件、路灯等为主体的的制造活动中产生认同感。
四是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本土“时令性”系列探究活动,如“家乡风俗面面观”“家乡的美食”等。
(2)社会服务类。结合本镇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也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一条路、一个小区”活动的研究,如“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小小讲解员”“争做社区环保小卫士”等。
(3)设计制作类。活动不能脱离社会,对于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设计甚至制造出新产品加以解决。一是结合学校科技节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为主题的研究,如“神奇的影子”“揭秘二维码”“未来汽车我设计”等设计制作活动。
(4)职业体验类。走近学生生活实际,挖掘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如组织开展“我是小小交警”“父母职业我知道”“一日图书管理员”“今天我是小主人”等活动。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抓手,以“劳动教育”为突破,“长线活动”和“短线活动”穿插实施,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创造空间,让学生在劳动中挥洒汗水,在体验中探究知识,在实践中习得技能,在成长中开发创新。
三、初心与使命:砥砺前行
习近平主席曾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同时,我们深入思考习主席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一步聚焦界牌地方经济特色和学校生源特点,界牌人靠勤劳起家,靠诚信立身,靠创新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长大后大部分会留在界牌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因此,“诚信、创新”我们认为是当下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和我们界牌学生最应该提升和加强的品格。“对话车世界:汽配小镇儿童“诚·创”品格提升行动”是我校刚立项的省级重点教研课题和冲刺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的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借力汽配小镇地方产业的特色,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资源,通过对话“车世界”润品文化场域建构、明品课程体系建设、悟品修身立德实践、敦品争章进阶评价四大行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领道德成长,涵育界小儿童“诚·创”品格,促进教师、家长、全社会德性共同提升。
设定的目标是:
1.打造“车世界”物化空间。校园内主要包括汽配人文馆、汽车体验园、能量加油站、智造梦工厂、全球车标汇、民族造车路、车讯云平台、诚信“5S”店等场域,家庭设置“车模陈列柜”“手工操作台”“汽配阅读角”和“荣誉展示墙”等场域,以及校外实践基地和成果发布中心。
2.提炼“车世界”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习,使学生认识汽配小镇发展史、汇编30位汽配小镇创业者的故事、开展汽车主题的STEM课程学习和国内知名汽车企业研学。
3.完善“车世界”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对话车世界”主题活动中,通过《“诚创儿童在成长”里程簿》、“网上电子档案”、“集星、争章、冲奖、竞车”四级进阶评价机制等形式,获得成功体验。
新时代,给了我们实施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更广阔的空间,双减,也给了我们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的更好的契机,我们将围绕“界牌汽配”这一可持续发展产业和地方特色经济,整合多种资源,以课题和项目为依托,为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培育“四有教师”团队和我们家乡乃至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尚继军.落实全面育人新要求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J].宁夏教育,2020(5):4-6.
[2]丁尧.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社区资源的开发策略[J].读天下(综合),2017(1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