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中国的发展,应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过往,立足本国,以中国自身独特的思想哲理和政治行为实践来理解现代中国。在历史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落实国家意志,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关照价值意蕴的历史教学,有助于历史教学走向深入,符合趋向整体育人的整合教学理念。
【关键词】历史教育;传统文化;独尊儒术
一、学生之问:世界格局中的 “中国发展”
本学期初,学生拿着国际关系领域的著名书籍——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同笔者分享他的阅读思考。他发问道:“老师,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您觉得中国发展了会如同西方国家在近代时期一样陷入争霸战争么?”该问题具有现实性指向,符合好问题的标准,但难以回答。虽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只是接近而未真正实现。缺乏历史经验而无法做实证性回答。循着这一思路,笔者反问他:“你的个人看法呢?”学生思考了一番告诉我:“老师,我觉得米尔斯海默讲得有些道理。中国与西方国家都是国际政治的行为体。当中国发展起来后,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应该会与西方各国是一样的,毕竟国家是由人组成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行为应该一致。”
二、教师之答:立足于民族传统,用中国传统文化透视未来
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观点并不新颖,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逻辑如出一辙,认为任何强国的崛起必然会挑战现有国际秩序,新旧权力的冲突将不可避免。若置身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族精神的角度来思考与理解则完全相反。
在西方的思想观念中,充满了 “对立观”“统一性”“普世性”的思维方式, 如“要么你和我一样,否则你就是在反对我”“不是非存在,那一定是存在”。与之不同,中国文化则超越西方的二元对立式思维。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数千年文明史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仁”“宽容”的文化。汉代董仲舒的“通三统”学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下文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的强盛一目中关于汉代儒家的发展标志性事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试述历久弥新的中国包容文化。
所谓“通三统”,就是当一个新政权建立,新王在受命改制之时,定要对前两朝的王室后裔进行分封,让他们在封地传承其原来的统绪,即“灭国不灭祀”。这些代表过去的统,以这种边缘的方式,和当下的正统同时存在。在周朝的政治实践中,“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封商后裔于宋。政治残酷无情,本是你死我活,但在以儒家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上却没有你死我活的敌人,只有时相的差异和循环中的潜在沟通,以及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张祥龙教授如此评价道:“这还不止是政治宽容,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仁爱,西方政治史中最大的宽容也达不到这种程度”,“它是中华古代政治的独创,是迄今人类经验中最富于天时、仁道和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传统和思想传统,是华夏哲理在政治史中开放出的最美好花朵之一” 。由“通三统”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能体会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董仲舒言:“《春秋》大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此处的“皆绝其道”常常被误解为秦朝焚书坑儒急法尚同、文化“大统一” 般的灭绝。其实不然,它“不像秦朝的措施那样不加以区别地禁绝一切学派的思想,造成思想领域的真空” 。汉初,整个政治精英群体无一不在反思与总结秦亡之事,以求能够找寻到长治久安的治国之术,并创建一个与秦相异的新时代。当时黄老思想深得统治阶层信任。在儒学谋求取代之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若采取法家“思想大统一”极端做法,不仅无助于儒学地位的提升,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从反秦兴汉和提高儒学地位的技术路线上看,“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并不是要灭绝其他学派思想,而仅是不让非儒家学说进入官方主导的体制和意识形态。“独尊儒术” 的“尊” 也只是将儒学尊至正统地位和做官的渠道,政府“给予独尊的地位,作为国家的教义”而已。后来汉代的历史实践也表明,汉政府在尊儒后的措施“比起李斯向始皇帝建议的措施要积极得多,温和得多”,并没颁布惩罚私自教授其他各家思想的措施,也没有铲除民间的非儒学说。道家退入并活跃于民间,无人禁其传播,至东汉衍生出道教。
综上,不管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是古代的政治践诺,处处具有包容与多样的身影,相反,“西方政治……我你之间,我们与他们之间,敌我分得清清楚楚”。从这一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超越了二元对立思维。
三、余论
关照历史教学价值意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很庆幸学生主动分享来读书心得。从学生的发问逻辑看,学生的发问隐含着价值判断。涉及价值隐喻的塑造工作,需要因势利导的价值引领,这就是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重大功用的所在。
教师的引导关系着学生价值观的走向。在新形势下作为历史工作者,在回应学生涉及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等问题时,应该主动落实国家意志,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做基于学科的广博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张详龙.拒秦兴汉和对应佛教的儒家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义桅.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3).
[4]郭炳洁.近三十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研究综述[J].史学月刊,2015(8).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