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背景下,适合的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五育中重要一环,劳动教育起到“育美、增智、强体、树德”的作用。挖掘劳动教育的意义,践行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创办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
何谓“适合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个性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此来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在“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成为提升学生素养的必要途径,更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
途径。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帮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塑造健康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帮助学生体验劳动之美,进而激发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发展“适合的教育”,要把德智体美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劳动使自我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此,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一、亲手种植,以劳育美
关于美育,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我国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充分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除了专门的艺术课程以外,引导学生通过亲手劳动,关注并欣赏生活中的美,无疑是另一种很好的美育。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开辟劳动教育新途径,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学校举办了“中草药种植进校园”的专项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认领若干盆中草药,如板蓝根、薄荷、蒲公英、青蒿等,班级安排专门负责中草药种植的学生,由学校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种植培训,手绘中草药苗子制作卡片,建立养护日志,在期末将种好中药苗子送给老师,并附上一张感恩卡片。
“中草药种植进校园”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棵平凡的中草药背后,是学生观察自然的一次宝贵尝试;一次中草药的培植,是学生拉近与大自然距离的机遇;一次培植日志的书写,是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的契机。这个看似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果缺乏学生审美的介入,很难写出有温度的培植日记和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劳动教育与美育相融合,能够达到更优的教育效果,促使美育与劳育的完美融合。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者课后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记录四季的风景,留意万物的生长规律,培植花草,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志愿研学,以劳增智
志愿服务,就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最好诠释。将研学活动与志愿者活动融合起来,是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新思路。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向青年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的号召,学校特在暑假期间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暑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开展一次研学活动,参加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研学活动主要通过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红色革命基地和科普基地,让学生接受红色革命教育和科学教育,志愿者服务活动则鼓励学生在进行研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担当讲解员、引导员等志愿者的角色。除此之外,还可以参与社区或周边公共场所组织的志愿活动,开展疫情防控宣传、保护环境、秩序维护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内容丰富,类型多样。
劳动教育是拓展智育的渗透渠道。志愿研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社会,寻访身边的红色革命基地和科普基地,如孙中山纪念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广东科学中心等,可以帮助学生更真切了解革命历史,以及现代的科学知识,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同时,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新时代雷锋精神。
三、学农践行,以劳强体
关于劳动教育,伟大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而是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学校每学年定期组织高一学生到劳动技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学农活动”。卷起裤脚,撸起衣袖,扛起锄头,此刻的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也深刻领会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课本里再生动的描绘,都比不上此刻的亲身体验。
学农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了一把劳动的滋味,通过劳动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除此之外,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果实的观念也深深耕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四、家务劳动,以劳树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基因里的印记。百善孝为先,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孝行应贯穿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成为学生一种自觉行为。小到为父母做道菜,打扫一次卫生,甚至为父母洗一次脚,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帮助孩子体验劳动之美,从中感受父母的不易,并在潜移默化中播下尽孝的种子。
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学校制定了“五个一”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其中两项分别是:1.我为爸妈做道菜(包括为家庭开展的其他服务劳动,如为家庭购物、为家庭旅行做攻略等)。2.我为自己洗次衣(包括为自己整理衣柜等自我服务劳动)。上交作品形式为录制不超过5分钟的视频。
劳动视频记录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美好瞬间,在无形中给孩子们灌输了“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丽”的观念。深感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有为父母分担家务的责任。一道简单的家常便饭,一次简单的衣物整理,把孝道悄悄播种在每一个学生心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也油然而生。
在“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清晰认识到“五育”既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的关系,深切领会劳动教育的意义,促进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融合并实现共同发展,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创办真正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本文系 2021年度广州市南沙区专项课题“适合的教育”(课题编号:NSJYKYZ202105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5]教育部网站.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0-07-15.
[6]杨丽,方丽,赵晔.高举“五育并举”旗帜,深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蕴与实践路径[J].新课程,2022(2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