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浅析游学联盟“只游不学”现状以及解决此问题的建议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 要: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各学习机构进行短期的游学体验,导致我国游学市场呈井喷式增长,面对各商家打出的良莠不齐的招牌,游学市场的规范性问题再一次进入人们视野,错误的导向使得“只游不学”甚嚣尘上。是什么诱因导致游学无“学”?该如何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监管,从而落实游学的真正意义?本文将对于上述问题进行浅要探讨,提出整改意见,促使游学项目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教学模式;市场秩序;经济利益;规范化;法制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河北高校游学联盟建设的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410075003)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近些年来在各国掀起了一阵游学热潮,我国游学活动也在中国各大中城市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据统计,2014年参与游学的人数已超过30万人次,并以每年30%的比例复合增长着。那么,到底何为“游学”?

其实“游学”这一“新”词并不新颖,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我们伟大的先哲孔子就已经开始了游学活动,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教育弟子,传播思想。后孟子、荀子等皆效仿孔子游学之法,到各处周游讲学。这里的游学是以“讲”为主要目的,并非现在的“游学”,与现在“游学”目的相同的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游学。战国时期的权臣养士,士人游学结党盛行一时。西汉司马迁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的经历,经学家郑玄也曾“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在游学之风盛行的唐朝,,无论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还是万世流芳的李杜,少年时也都游历祖国山川,寻师访友,在自然中找寻灵感,在行走中品味生命。从史料来看,游学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盛行,历朝历代的文人志士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游学情节,“游学”可谓是我国的一个传统学习模式,历史悠久,关于游学的经验也应相当丰富。但事实并非如此,主要原因是因为现代游学与古代游学有着不同之处。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国际性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现代游学的主体,即参与者主要以学生为主,且参与者年龄普遍偏低,而古代的游学者多为成年男子;古代游学是单独性行为,现代游学却出现了一个新的角色,即组织者,这使游学变成了一项带有团体性和盈利性的活动;现代游学将目的地转移到文化、语言、思维环境完全不同的国外,游学的目的主要是体验异国文化,开阔视野,学习并掌握第二外语的应用能力,完全不同于古代游学内省自身,陶冶情操,寻找仕途出路的目的。这样看来,我国传统的游学异于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也就是说在现代意义上的游学活动中,我们还是经验不足的新手。

在当代中国,游学活动兴起,出现了诸如新东方游学夏令营、环球雅思国际游学、Kanplan游学等游学机构,在互联网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为游学服务的“游学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这一形式灵活新颖的体验式教育模式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无疑有压倒性的优势,它能最大程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与“知识”零距离亲密接触,置身其中,寓教于乐。但实践中的游学并没有想象中的尽善尽美,在我国各个游学机构的不同游学活动中,组织上、实践上和预期效果上的问题层出不穷,致使游学活动陷入一个备受争议的尴尬境地。

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留学意味着每年高额的学费支出以及提出了对孩子在外国独自生活的自理能力的高要求,被一系列顾虑所阻碍的家庭选择退而求其次,支持孩子的“游学”活动,但同时许多家长对此提出了质疑:游学活动真的能做到“游+学”的模式吗?其中某学生的家长坦言:“我们孩子的学校有一个去日本的项目,我觉得大多数时间就是带着他们玩儿啊,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的家长并不认为这样短期的游学可以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帮助,是否真正可以“为学而游”。

面对只游不学或以游为主的游学活动现状,使其产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究。基于此,我们针对大中学生游学情况做了一份调查问卷以深入了解学生群体对于游学的态度。

在问卷调查中,关于选择游学活动最关心的活动一题,一半的人选择了当地特色一项,只有19.63%的学生关心课程质量。现今学生喜好游玩的浮躁心态不止满足于家里的游戏机,开始向往陌生的环境带来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处于兴奋状态下的他们难以静下心来去学习知识,加上平日里课业压力大,许多学生把游学安排在假期进行,面对着假期出游还要学习的选择,往往带有排斥心理,更有甚者,在听到游学活动有“学习”这一项时,就直接不予考虑。在回答“你喜欢什么样的游学活动设计”时,仅有12.33%的人愿意走进名师讲堂,而其余人都偏向于趣味性、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安排。这一数据指向,不仅反映出“学”的市场被冷制,也从另一侧面体现出现在社会对于学生素质的全方面要求,学生能力早已不局限于课本的刻板知识,而更多地强调处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但不可回避的一点是学生群体较差的自控能力,以及趋利避害的本性让“游”的呼声高于以学习为目的,甚至把知识作为陪衬的野花,或者干脆直接拔除。选择“游”排斥“学”的相差悬殊的比例,把“游学”的市场直接指向了“只游不学”的错误方向。

由于把握住了学生爱玩的心态,各游学组织纷纷打出旅游胜地的旗号吸引顾客,再加上挂着“游学”的招牌,使得实则游玩的行程报价成几倍地上涨,这种稳赚不赔的暴利把游学市场变为商家夺取利益的战场,浑浊一片。错误的市场导向,谋求利益的心态直接把游学硬性过渡为旅游。游学,刚发展起来的行业便沦为攫取利益的工具。从一位曾在某教育机构供职的老师口里得知,组织游学要想真正把游跟学结合起来,需要配备知识综合性强的老师带团,而这样的教师资源比较缺乏,如果培养机构现有的教师则需要一笔可观的培训费,而且历时时间长,在商家眼里是一笔赔本买卖。游学受众本就比旅游的人数少,加上高额的费用使得许多家庭望而却步,游学机构也在尽量回避着以“学习”再吓走一部分客户。由于游学组织的私人化,使得赚钱成为被首要考虑的问题,本末倒置的把活动质量放在了最后,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把游学引入歧途。再之,游学机构主打“游”牌,对于学生知识的扩展与积累并不关心,出现许多厚此薄彼的现象,如学习拓展的行程占较少比重,又或关于“学”的项目乏味单调,知识性不强,甚至会有乱讲错讲的情况。学生付出时间参与的“游学”到头来没学到什么,还接受了一些杂乱的讯息,事倍功半。

随着游学的兴盛,许多组织赚的盆满钵满的情况不在少数,这也是家长愿意自掏腰包让孩子出去体验一把的皆大欢喜的局面。可是有些不法分子看准了商机打起了游学的主意,某游学公司以瑞典XX会议作为噱头宣传,提出了老师带着参与者组成“中国代表团”去参加体验,全程英语训练,但许多孩子回来反应并不是按宣传的英语训练,有些行程也严重缩水,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只有哑巴吃黄连,去有关部门投诉,由于没有纸上协定也没了下文。让不法商家逍遥法外。

这个事例直指我国市场秩序弊端,游学作为新兴的活动,许多家长并不了解,缺乏维权意识,加上政府监管不利,使得游学市场乌烟瘴气。在调查问卷的有效填写者中,参加过游学活动的人占少数,其中参加的游学活动一多半的参与者都是以“游”为主。学生满足了少学习多游玩的愿望,家长也就当做花钱送孩子出去旅游作为依托口,加上社会的管制不利,让虚假的“游学联盟”更为猖狂。在我国,游学发展仍不完善,处于商业化阶段,消费者的认栽,组织者的不负责,让游学项目名不符实。要规范游学市场,应从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导入手,加强对各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制约,对教师资质提出明确的要求,政府部门间也应做到权责分明,避免职责的相互推诿。市场监制加强了,裤腰带勒紧了,对于学生的安全问题及学习状况起到很好的保障。

但我们目前还处在游学教育模式的探索阶段,面对种种问题和缺陷,组织者、参与者乃至国家政府都应当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进行改进。2014年7月14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对日益火爆的海外游学市场加以规范。强调境外研学旅行要“安全出行”“寓学于游”,并规范了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有:学习内容及时长不少于境外行程1/2;团组师生比不得低于1∶10;海外游学主体应为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指南》还特别强调,举办者要根据成本核算,事先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说明其负担费用的构成,依法订立合同;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组织本校学生参加境外研学旅行活动中牟取经济利益。

国家政策的出台,推进了游学活动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对游学机构起到了规范和监管的作用,平衡游学中“游”与“学”的比重,保障参与者的利益。

此外,作为游学活动的参与者的学生群体,应树立正确的游学态度和游学观念,明确了解游学的实质,游学并不等于旅游,也并不等于学习,它是旅游和学习的结合体,游中有学,寓学于游。与传统一板一眼枯燥的教学方法不同,游学是乐趣与知识并存,理论与实践同在的过程,应摒弃对学习的刻板印象,用对待新事物的态度看待这一活动。尤其是并不积极参与游学活动的大学生群体,更应该放下电脑手机游戏机,亲身体验生活体验游学。

就游学机构而言,游学是一项赚钱的工具不假,但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不仅要对游学的参与者负责,还要对游学本身这一优秀先进的教育模式负责,不能因为机构的不负责任,让民众对游学模式失去信心与信任。教育事业要端正良心。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起源于西方。前文提到,游学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代游学的目的主要是异文化的感受与英语学习与口语训练。事实上我们将游学的范围和目的困在了国外与英语学习上,古人的游学虽仅限于中国,但他们取得的成果却也非常丰硕。我们可以吸收古代游学的精华,与现代游学融合,让游学摆脱英语的桎梏,让游学不再只是“来自远方的第一声呼唤”。游学并不是为英语学习而生。有中国特色的游学活动,可以立足于中国本土。我们有辽阔的地域,不同地域的习俗文化均有差异;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有数不尽的神秘的文化遗址;我们有或秀美或壮丽的名山大川,有蕴含中国人智慧的名胜古迹。面对悠悠历史,陈子昂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面对五岳之首泰山,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面对文化遗址岳阳楼,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游学可以让我们感受,让我们热爱,让我们宁静,它可以是来自心灵的最纯净最原始的呼唤。我们有自己的高校,且不说清华北大南开复旦这类一流大学,就算只是普普通通的大学也有他自己的历史与校园文化,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崇拜哈佛剑桥麻省理工,我们要对自己的学校抬头仰望。

在游学教育模式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要博采众长,兼顾古今,进行不同目的的游学教育,制定配套的游学计划与路线。立足于中国特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充盈学生的内心世界。

游学在中国才刚刚开始,愿中国的游学事业能在自己独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