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短视频这种高度浓缩的“碎片化”知识信息载体的受众面越来越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系列微课”,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遵纪守法的法律素养。基于此,为了更好地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系列微课,最大限度地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本文以八年级下册教学为例,通过论述系列微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其作用以及应用方法,旨在为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提出一些有效借鉴。
【关键词】系列微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运用;分析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其课程知识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也非常突出。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一部分教师把课程教学侧重点放在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把成绩当成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评尺,并没有突出这一门课程的实践性。有鉴于此,授课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究系列微课应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系列微课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是一种意在培养中初中品德价值理念、法律法规认识和政策能力的教育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反映了国家层面的品德价值理念与形式,受关注程度较高。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所涵盖的知识层次也较广,背后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鉴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初中教学中的受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因此老师除了在学校讲授的教材内容以外,也鲜少运用课外所学的知识去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而系列微课则是各种教育资源的主要展示形式,有利于老师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内涵。
首先,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语言人文性与意识形态突出,因此学生也可以通过系列微课为引导,运用课本进行独立的思维练习。其次,道德与法治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很大,因此老师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查找有关的知识点内容,并以此为材料制定系列微课教材。最后,由于道德与法治内涵的思辨性特点非常突出,因此学生需要真正吸收内容的意义,也需要通过反思课文内容才能学有所得。
因此系列微课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老师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录制微课短视频,供学生课内外运用与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系列系列微课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应用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教材内容新、专业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发现微课非常适合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来使用,教学中的重难点和疑问点都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八下宪法专册教学中引入系列微课,具体应用如下。
(一)拓展时事政治内容
政治以及时事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我国的政治体系等知识点。在过去,学生的知识学习大多以课本为主,复习方法就是把这些知识点加以回顾和背诵。在这样的复习方法下,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只能机械的记住,没有运用和掌握。在今天,学生不仅要构建知识体系,更需要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社会热点等。经过实践,引入微课能够促使学生理解知识,联系热点。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通过查找互联网上相关资料及视频,精心录制微课,使用于教学中。例如,在进行八下第一单元第二课保证宪法实施这内容时,教师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小故事》微课,介绍我国宪法的来历、意义以及国家宪法日等内容,拓宽学生对宪法的认识,联系近年来宪法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积极性,提升课堂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加深学生对宪法权威的理解,自觉维护宪法权威。
(二)区分易错易混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易错易混点的教学。但由于教材内容较多,时间有限,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对易错易混点的辨析把握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反思如何高效对易错易混点进行区分。在引入系列微课后,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有效进行复习,反复观看,正确辨析。例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学中使用微课《权利与权力》《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人大与人大代表职权的区分》等,通过系列微课为学生进行解释,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清晰把握每一知识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在短视频在这个时代的流行,教学工作者也多了一种整合教学知识碎片的有效工具。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引入微课这种短视频,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对所学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高效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又有利于充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顺应新时期的教育需求。有鉴于此,教学工作者们要不断与时俱进,结合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通过持续“充电”,增强自身的“系列微课”教学水平,充分拓展学生们的知识层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个性化教学,不断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能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单美红,胡绍凯.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20(6):199-200.
[2]郭莉.浅谈微课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