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待心理状态还处于过渡期的初一新生,作为教师,首先要摸清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认识到角色转变,调整心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浓厚的集体意识,不断进行正面激励,做好他们心理过渡期的引导转变适应工作。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语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真正打动内心的教育,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实践告诉我,对待心理状态还处于过渡期的初一新生,只有摸清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做好他们心理过渡期的引导转变适应工作。
一、心理状态分析
(一)师生、同学关系较为陌生
在小学,由于上课科目少,教师的数量相对也少,教师长时间呆在班中,给予学生的则是“保姆式”的管理方式,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感。而到了中学,学生觉得教师离自己很远,从而找不到依靠。初入中学,师生、同学关系的陌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负担,中、小学衔接中人与人交往引导十分必要。
(二)多门学科使学生感到束手无策
小学多为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为主课,而初入中学课程一下子猛增而且各学科难度加大,学生产生手忙脚乱之感,失去协调与自控能力,也使一些学生失去自信。教师只有从心理和学法上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顺利渡过这个时期。
(三)思维方式处于矛盾状态
年龄的增长,步入新的学习环境,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远离教师和家长,有了心里话更愿意对同伴讲。对小学教师形成的绝对服从和依赖与升入中学萌发的自我意识并存,这是他们思维方式的主要矛盾。
(四)自信与自卑存在
特色班云集了许多尖子生,平行班招收了大部分地段学生。尖子生刚入中学时学习信心十足,意气风发,但经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困难,便立刻心灰意冷,不知如何应付。对于地段生,小学水平参差不齐。入校后,一般自卑感和心理压力较大。但不管自信或自卑者都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都有展现自我的欲望,这也为我们教师实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心理过渡期的引导
(一)认识角色转变,调整心态
做好新生心理过渡期的引导是初一年级的重点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渡过衔接期。一是,主题班会引路:以“迈好中学第一步”召开第一次主题班会,其间有:教师赠言、家长为孩子写一封信、学生间交流、谈感想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已是一名中学生了。二是,新老同学交流:请初二学生为初一学生讲: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进行中学学法指导等。三是,任课教师指导:科任课教师在讲授新课程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做好课下心理辅导及学法指导。努力让学生认识自己角色的转变,以一名中学生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尤其是学生,从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许、一个轻柔的抚摸中都能意识到被重视、被欣赏,会感到无限的温暖。
首先,重视积极的情感投入。我班有个学生小A,在军训时,发现他脾气暴躁,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又了解到学习成绩也不理想。但是在开学的第一天小A来得比较早,我便鼓励他清扫教室,而且在全班表扬了他。后来发现他特别关心集体,主动为班里做事从没有怨言。学生一旦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教师应睁大眼睛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小A越来越关心集体,成绩也提高了很多。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其次,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在班级工作管理中,我们可以把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增加师生交流机会作为密切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可以开展师生关系调查,了解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心理特点;可以设立班级心里话收集信箱,鼓励学生对教师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向教师提意见或合理化建议等;师生沟通的渠道多了,教师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再次,在活动中密切师生关系。师生共同活动,最能拉近师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心理上、情感上接受老师,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将很快建立。活动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同时还活跃了课余生活。
(三)培养浓厚的集体意识
对于初一新生组建新的班集体十分重要。教育学生热爱集体,明确自己与集体的利害关系,只有班风正、学风浓、具有战斗力的良好集体,才会使班中的学生从中受益,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各种契机召开 主题班会。如:“形成良好的班集体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板报实行小组承包制,竞争评比。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小组同学通力合作,非凡的创造力,高效的组织力,令老师刮目相看。
(四)进行正面激励
所谓正面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掌握教育上的主动权。初一新生,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这种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适时、适度的表扬不仅鼓舞了学生,也巩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表扬典型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目标。初一新生的思维形象性、模仿性更多一些,把教育目标具体化,更切合学生实际。它可以使自卑者鼓起勇气,盲目者找到目标。例如,从建立班集体的第一天起,开展学会欣赏他人的系列活动,在班级树立典型,“隆重”推出一系列的榜样人物,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榜样和追求的目标。
总之,教师只要对初一新生心理过渡期进行细微、正确地引导,抓住学生心理,有节奏地开展工作,就能建立起良好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