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关于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其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们理解革命传统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从小培养儿童们的爱国情怀、社会担当、责任感。教育要抓住儿童们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内化与心、外化与行。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老师,我尝试根据“革命传统教育”主题,设置学习单,以学习单为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红色之旅教学”,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体验与思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单;革命传统教育;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围绕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教育主题展开教学。“革命传统教育”这一主题的教学,由于年代比较久远,学生们可能听过相关的故事,但缺少深入的理解。如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何再现生活场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体验、思考,从而理解革命传统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以达到培养儿童们的爱国情怀、社会担当、责任感的育人目标。我尝试着根据“革命传统教育”主题,设置学习单,以学习单主线,开展“红色之旅”教学实践。
一、根据“革命传统教育”主题,设置学习单,以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研读教材,把握好“革命传统教育”主题中具体的课程内容、课时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心理认知水平、特点,设计好此课的学习单。学习单以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为课时目标服务。
以五年级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第一课时)为例,这一课的课时目标是:1.让学生知道孙中山先生为推进民族革命作出的贡献;2让学生简单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为此,我们设置了下面两份学习单:
(一)红色研学之旅学习单
(二)中山语录精神学习单
我尝试着利用“学习单”,和学生们一起沿着伟人成长的足迹。通过“探访”(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视频、音频材料)各地的孙中山纪念馆,从孙中山的幼年、青年、中年、晚年不同时期,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了解他的一生。并通过学习他的语录,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探索孙中山的人物形象便会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并继承、发扬他的革命思想。
二、“学习单”任务教学实践例谈——以《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教学为例
片段1:广东孙中山故居
(课件出示资料:模拟孙家家居摆设场景照片、幼年孙中山铜像、幼时求学经历以及相关补充资料等。)
学生们通过观察,探究,完成了“学习单”,并开展交流讨论:
学生1:我通过观察故居中孙家场景的照片,发现孙家摆放着很多农具,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没有其他的装饰和摆设,所以当时孙家应该并不富裕。我的结论是:孙中山生活在普通的农村家庭。
学生2:我在孙中山故居里,看到孙中山先生幼年的铜像,看上去年龄比我们还要小。通过阅读铜像旁的小故事,我知道了孙中山六岁就参加劳动,要上山砍柴、喂猪、放牛、干农活,直到十多岁才穿上鞋。我还发现,小时候孙中山的梦想是:“小伙伴们有鞋穿,有饭吃!”我的结论是,孙中山小时候爱劳动,吃过苦,关心他人。
学生3:我发现孙中山九岁在农村读书,13岁就开始出国留学,留学时见识到西方先进的社会,对先进思想很感兴趣。我的结论是:孙中山求学经历丰富,是一个知识面广、很有见识的人。
学生4:孙中山先生居然把买食物的钱的四分之三用来买书,说明他爱读书,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
……
小结:同学们通过对比“我们的童年生活”与“孙中山的童年生活”,发现两者的差异显著,了解了孙中山先生年幼时,过着穷苦的日子,深知生活的不易与农民的疾苦。他从小就立下宏愿,要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为了这个宏愿,他一直在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有能力帮助穷苦人们的人。
片段2:澳门国父纪念馆
(出示资料:医学院毕业证书、行医器具与镜湖医院照片、赠药凭证以及相关补充资料等。)
学生们通过观察,探究,完成了“学习单”,并开展交流讨论:
学生1:我看到了孙中山的医学院毕业证书,还有行医的用品,这些用品并不是中医用具,而是西医使用的器具。我的结论是:孙中山曾经是一名医西医。
学生2:我发现了一张赠药凭证,遇到穷苦人看病时,孙中山不仅不收诊费,还主动赠药。我的结论是:孙中山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
……
讨论:和大家发现的结论一样,医学院毕业的孙中山先生最早任职于澳门镜湖医院,医术精湛、诊费随意,还开设药局赠药,凭借着这份博爱之心,在当地是一名很有名气的医生。据说当时孙中山的收入一年能过万呢!这在当时可是相当高的收入。可是,后来,孙中山为什么没有一直当医生呢?
(出示清末时局图、晚清人们生活现状以及陋习组图、孙中山对于“医”与“政”的言论。)
学生们通过观察,探究,完成了“学习单”,并开展交流讨论:
学生1:通过资料能够看出当时清政府无能,人们生活过得不好。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宏愿就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为了达成之前的志向、救助更多的人,就只能“弃医从政”。我的结论是:孙中山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人。
学生2:从“弃医从政”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已经从救人变成了救国,他是一个立志救国,并且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的人。
……
小结:同学们了解了孙中山青年时期眼里看到的世界,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无能,早已刺痛了孙中山的爱国心。虽然自己的生活稳定,但是他看着大多数的人们还生活在痛苦之中,便决定弃医从政,决心改变政府,从此走向立志救国的道路。
片段3: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出示资料:近8000字的《上直隶总督书》展柜、同盟会历史文物以及相关补充资料等。)
学生们通过观察,探究,完成了“学习单”,并开展交流讨论:
学生1:我发现,按照时间顺序,孙中山先生应该是先给清政府的官员上书,给国家提供了8000多字很详细的改进方案,可没被采用,他才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我的结论是,孙中山是为了救国有耐心、有想法的一个人。
学生2:我发现孙中山组建了革命组织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目标是恢复中华,建立民国。我的结论是:孙中山爱国、爱人民,注重民主。
学生3:我发现,孙中山先生面对革命一次次的失败,他的信念却一点都没有动摇,反而屡败屡战,越挫越勇,有着百折不挠的劲头。
……
小结:同学们走近了中年、晚年时期的孙中山,了解到孙中山是一个革命信念非常坚定的人。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始终伴随着他。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如何“振兴中华”。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在想着如何将革命继续下去。
片段4:南京孙中山纪念馆
(出示资料:南京中山陵、孙中山遗嘱图片、孙中山“立遗嘱”纪录片等。)
学生们通过观察,探究,完成了“学习单”,并开展交流讨论:
学生1:我观看了孙中山先生“立遗嘱”的纪录片,孙中山先生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他革命了一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儿时立下的救国志向。我的结论是:孙中山深深爱着祖国。
学生2:我发现中山陵的整体造型像是一个钟,应该是警钟长鸣的意思,这是在时刻警醒后人,要继续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对我们的希望,希望我们能继续振兴中华。
学生3:没有孙中山的民主共和理念及革命行动的影响,中国人民现在也许还在受帝王统治和压迫,所以他被人们尊称为“国父”,并为后人纪念。
……
小结:同学们敬佩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事业倾其一生,知道孙中山先生是革命先驱,带领革命党人推翻帝制,开启了新的时代。明白了孙中山先生之所以值得被纪念,他称得上是一国之父。
片段5:教材中的“活动园”——孙中山语录学习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细品孙中山经典语录,概括出了语录中蕴含的中山精神。
小组1:我们探究的语录1的意思是“只要活着,就要救国”,精神内涵是爱国。
小组2:我们探究的语录2:“国家之本,在于人民。”这句话能看出他有民主思想,精神内涵是民主。
小组3:我们探究的语录3,孙中山先生的志向就是革命救国,即使失败,也要越挫越勇,体现着他永不放弃的革命精神。精神内涵是革命。
小组4:我们探究的语录4,意思是说,中国强大起来以后,不仅不欺负其他国家,还要帮助其他国家。应该是共同繁荣,共和的思想。
同学们接着讨论了如何去学习和继承孙中山先生的精神?
学生1:孙中山先生爱学习,我们也要好好学习,不怕吃苦,努力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
学生2:我们要像孙中山一样从小立志,有自己努力的目标,并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学生3:我想把孙中山精神讲给更多的人听,让他的精神激励更多的人努力奋斗。
……
小结:同学们在红色研学之旅中走进孙中山传奇的一生。此时此刻,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为什么如此纪念他?在同学们的心中早有答案。相信同学们能将这份中山精神继承和发扬,接力“振兴中华”。
三、学习单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效果
以五年级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第一课时)教学实践为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对“红色研学之旅”很感兴趣,表示很喜欢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同学们在完成“学习单”任务的同时,查阅资料,培养了观察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探究的能力,懂得梳理知识和收获,有效地解决问题;同学们在完成“学习单”任务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促进同学们的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在完成“红色之旅学习单”任务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价值观不断内化的过程,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体验,从不同角度了解了孙中山为民族革命作出的贡献,理解孙中山精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精神。
“学习单”任务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革命传统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收效良好。我充满信心的同时,也有了更多地思考,有了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努力方向: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设置更多“接地气”的学习单。让这种教学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学习单任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生动有趣,能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其中,积极探究,获得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体验、感受和思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文娟等,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
[2]季晓军.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低年级教学活动设计——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