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脚步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汉语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同时也对教学质量更加严格。针对语言服务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晰培养目标,凸显办学特色;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多措并举,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等一系列措施。以期为当下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启示与借鉴的同时促进语言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服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
引言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的是应对不断增长的对外汉语教学需求。除了为我国大中院校的留学生教授汉语,还有大量的教师及志愿者在国外进行汉语教学活动。尽管面对着不同的目标人群,目前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却呈现了高度一致性,这值得我们注意。
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汉语国际教育主要以综合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为主,部分地区工科院校也开展了汉语国际教育,但相比其他两种类型,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的院校数量相对较少。在专业类别和所属学院方面,大部分综合类院校专门设置了国际教育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等开展汉语国际教育。部分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国际交流、文学院等学院专业为主要设置方式,将汉语国际教育纳入其中。也有部分院校将汉语国际教育纳入文学、新闻传播、文法等学院专业当中。教学模式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主要针对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分别开展教育,其中面向本国学生的学科专业设置为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等,面向国外学生的学科设置为国际汉语口语、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等。除了本校教育,国内部分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还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式如创设孔子学院,依托孔子学院进行海外汉语交流和教育工作。如较为知名的山东大学,海外协同创办孔子学院数量达到了八所,分别分布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辐射面积较为广泛,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二、语言服务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应用环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现代汉语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要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充分地应用到汉语教学中,退一步说,汉语基本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环节去帮助理解内化,这也可以帮助检验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需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引入任务型、“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是引领者,学生是主导者,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课堂老师引导,师生/生生讨论,答疑解惑,课上课下合作实践,实现真正有效的互动教学。为了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现代汉语课的实践应用活动最好是围绕对外汉语教学展开。如果没有条件能让本科学生经常实际感受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素材,设计多样的语言实践应用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尝试着用学到的汉语知识去纠错、解释,提高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参与度与体验感。
(二)开展混合式文化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多元文化思维与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有赖于丰富多样的英语实践活动,而创新英语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方法(blended learning)包含了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两个方面,但却非两种学习方式的简单相加,它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将教师、学生、学习资源进行有机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海量线上资源进行文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探索多元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线上文化教学可以有效突破传统英语课堂文化教学重“教”轻“学”、学习资源不足、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等问题,提高学生在文化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从简单的文化知识学习向文化意识、文化感受能力培养转变。其次,就线下的文化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文化学习方式,以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活动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训与操练,并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师的文化关怀与情感,使该专业大学英语的文化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弥补线上学习目标性不强、过于随意等不足,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认同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其运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的实践能力。
(三)搭建平衡的生态文化
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世界交流中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同时还发挥着文化价值影响的作用。而文化价值影响并不全然是正向的,有时候在国际交流中,文化价值影响过于强势,可能会导致文化环境出现不平衡问题,进而演变成为文化霸权。文化霸权所导致的国际文化形式的单极性会极大地消弭文化的多样性,导致文化最终丧失生命力。高校的汉语国际交流便承担了文化交流和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中所坚持的文化包容和跨文化交流理念,能够更好地塑造文化价值,引导文化包容精神,带动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参与到文化平衡的导向建设中。
结语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迎来了势不可挡的历史发展机遇。作为预备教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是推动海外汉语教学的中坚力量。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是必备前提。同时,积极主动掌握前沿的理论探究和资讯,打开发展新思路。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院校,应积极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开展国际化、特色化、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力量共同汇聚,培养专业的国际汉语师资队伍,为开创国际中文教育新格局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袁军.语言服务的概念界定[J].中国翻译,2014(1):18-22.
[2]杨丹.基于“课程思政”的古代汉语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山东高等教育,2021,9(5):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