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背景下,作业优化设计成为学科教研的当务之急,与其它类型作业不同的是,名著作业的设计因为现行教材中缺少相应的任务要求和题型示范,处于无纲无序的状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精细规划,优化名著作业的内容设计;改变样态,丰富名著作业的形式设计;多维评价,改进名著作业评价设计;借力图表,促进名著作业可视化设计。厘清名著作业优化设计的途径,明确名著阅读作业优化设计方向,对目前名著作业设计十分必要。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名著;作业优化;设计途径;设计方向
经典名著以其全景化的社会生活表达,展示了地域文化脉络形成和发展的纵轴线,无论是语言的积累、思维的发展,还是文化的积淀,都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随着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共识,名著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深刻的思想价值和丰富的教育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从阅读效果的结果性评价反馈来看,无论是近几年广东省中考名著试题的得分,还是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阅读数据来看,我们的名著阅读不容乐观。
名著作业是名著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作为名著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双减”背景下,名著阅读篇幅长,时间紧,加上目前名著作业存在内容机械随意、作业形式单一、作业评价不够全面等情况,因此,名著作业的优化设计,既是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重要保证。那么名著作业设计优化的途径有哪些?又如何实施呢?
一、精细规划,优化名著作业内容设计
(一)聚焦目标,统筹规划
作业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规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情感体验的一种基本途径,更是洞察教学理念更新的窗口。名著作业优化设计能提升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涵养品性,健全人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评-辅”的一体化,要求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回到教学的原点即名著阅读目标上,以终为始,既体现作业的延伸性,又保证作业与教学的一致性。
《海底两万里》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它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丰富奇特的想象深受中学生喜爱,学生阅读的困难在于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融合以及人物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倾向,因此,我们作业的设计要聚焦目标,透析小说文体特征和人物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自己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高度,即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获得的潜力,即可能发展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就能够加速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名著作业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过难或者过易的名著作业都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们以《海底两万里》为例,从阅读规划上,我们设计每天20分钟,预计五周时间阅读完毕(详见表1)。
(二)进阶分层,尊重差异
根据梁启超的三步读书法,启超先生认为:“第一步鸟瞰。即粗略地了解大概,明确重点。第二步,解剖。即将各部分仔细钻研,重要处细解剖、疑难处细研究、有所得则记忆之。第三步,会通。即上下左右贯通,将全书彻底了解而后已。”[1]我们在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实践中,辩证借鉴、充分吸收先生的“三步读书法”的要义,秉承该法的精髓,在阅读文段后采用“鸟瞰”“解剖”“会通”的进阶法,设计思考与探究题,由浅入深、由读到写、由低阶到高阶,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研读。
依据阅读规划,《海底两万里》全书共设置五处精读章节,在需要精读的部分章节我们各设计一组阅读题,每一组分为三阶共六道题,每个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两组,实施分层分阶作业,其它略读章节设置3道题(只分阶不分层),跳读章节不设置作业。我们以《海底两万里》精读章节第3、4章为例(详见表2)。
我们在阅读规划上,设置了精读、略读和跳读,优化了阅读时间;在问题设计上,我们变知识型、任务型作业为生成型、探究型作业。从作业质量上,变得少而精,注重内容的适切性。另外,我们尊重阅读差异,在作业上进行分层分阶,促进阅读素养发展。
二、改变样态,丰富名著作业形式设计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其内容包括八种不同的智力,这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不同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教学中多元的智力训练搭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改变以往形式单一、印象刻板的做法,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作业形态能够促进学生多种智力的发展。
(一)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业设计要善于在生活发现素材,贴近实际。如在9-10章中,尼摩船长与陆地上的人秘密接触,我们根据当下疫情实际,设计这样一道情境题:“假如与尼摩船长接头的是一位新冠病毒的密切接触者,引起船上的恐慌,请拟一则告示,稳定大家情绪,同时交代注意事项。”
(二)情境交际,学会表达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交流与表达”。[2]因此,名著的作业优化设计可以把口语交际设计为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3-4章思考与探究练习题中设计“如果你是‘亚伯拉罕·林肯’号舰长,就此次任务向送行的人发表演讲,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发言稿。”
(三)回归语辞,积累运用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学习名著,在作业设计时自然融入语言运用题。经典名著凝聚了语言的精华,对经典名著语言的积累、口味、揣摩和吸收,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海底两万里》结尾我们设计这样一道题:“文章戛然而止,试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文章语言风格和人物心理,续写最后一章《终于上岸了》。”
三、多维评价,改进名著作业评价设计
“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目标,采取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初中学生完成的语文家庭作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活动,是语文家庭作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名著作业进行评价是学生完成名著教学作业之后的重要一环。名著作业设计也包括对学生所完成的名著作业的评价进行设计。名著作业设计应该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在名著主观题评价中,我们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把学生的思维水平分成前点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我们可依据学生答题时不同的结构水平进行量性或质性评价,提升学生阅读思维。
其次,我们还进行多元主体评价。传统的名著作业评价都是由老师独立完成的,这样就造成了名著作业评价过于主观和片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4]所以,在对学生完成的名著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既是名著作业的主体,也成为名著作业评价的主体,多元主体评价让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
最后,我们要完善纵向评价机制。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在日常的名著作业中,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名著作业进行个体评价,或与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评价,这样容易忽视学生个体的成长与进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名著作业时,既要对作业目标有确定性的要求,也要以多种方式记录学生的个人成长。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成长,将学生个人作业做纵向的记录,将学生的成长可视化,形成多样化的学生成长记录。
四、借力图表,促进名著作业可视化设计
名著作业设计的可视化是指借助图表工具让作业更加外显,把名著作业设计的过程再现出来,并对该过程进行记录和反思,这样可以向人们清晰地展示教师在设计名著作业时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意图。“可视化”促使名著作业设计知行合一,促进阅读教学作业设计理念与实操统一,真正提升名著作业设计的质量;“可视化”通过有效的操作路径,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名著作业设计能力。我们以《海底两万里》为例:
在评价之后,还可以对作业设计进行反思,作业设计是否符合教学目标,作业形式是否丰富多样,作业难度是否适中等等,可以设计反思表,不断提醒教师优化作业设计。
名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毋庸质疑,当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名著阅读教学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割裂的、教条的、机械式的名著阅读作业,只能训练低质量的“条件反射”,不足以形成陪伴一生的持续力量——阅读素养。因此,我们建立一种以审辨、创新、创造等高阶思维培养为核心的阅读作业优化设计,而不仅仅提供名著知识的位移和类似知识搬运的简单复制。名著作业优化设计,从数量到内容,从形式到评价,我们以阅读理论为依据,寻求作业优化设计的途径与方向,这不仅仅关于学生名著阅读核心素养的生成,更是国家“双减”政策落实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南洲.民国家训[M].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7:122.
[2][4]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页.
[3]王若男.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家庭作业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