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雨巷》这首诗歌通过悠长的雨巷、忧愁的丁香花、朦胧的细雨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忧伤的画面。本诗极重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中职学生来说,单从字面上,学生很难去品味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上,为了充分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我将以“化抽象为具体”为中心,以绘画为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各个意象表现于画中,让学生从画中感受情诗歌情感。
[关键词]意象;雨巷;丁香花;油纸伞;画
一、中职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现状
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表现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和“对学习不感兴趣”。学生的厌学行为首先是从对学习失去兴趣开始,发展为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听不懂课,感到学习枯燥,学习效果不佳,最后发展为经常迟到早退、考试不及格甚至违纪。[1]现代诗歌,特别是朦胧诗歌,诗人在诗中采用象征手法,学生要理解诗歌的含义,就必须理解诗歌的意象。对中职生来说,这是有难度的。学生难以理解诗歌的内容,便容易产生厌学现象。加之,语文课程在中职学校是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相比,学生不怎么看重公共课程,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诗歌的原因之一。针对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在讲授诗歌的过程当中,不能只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而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雨巷》的特点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既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又受法国象征诗歌流派的影响。作者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为《雨巷》营造了一个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的情感意境。这首诗歌通过悠长的雨巷、忧愁的丁香花、朦胧的细雨、颓圮的篱墙等意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瞬间的情绪。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同时也有助于调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在授课之前,我会播放张可儿的《雨巷》,借此创设冷寂、感伤的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产生了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时,便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相关内容——这是一位“雨巷诗人”所写的一首描写雨巷故事的诗歌。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跟着“雨巷诗人”的步伐,一同迈进雨巷,一起走进“我”和丁香姑娘的故事当中。
(二)反复朗读,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朗读诗歌的过程既是将文字变成语言的过程也是感受诗人情感的过程。因此,在鉴赏诗歌之前,应该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可以初步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再读,找出意象,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等方式去感受诗歌意境,感知诗歌内涵;三读,学生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去朗读诗歌,用心感受戴望舒所传达的情感。
(三)作品展示,画中的雨巷
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诗歌意境与绘画意境是相通的。“没有意境
空间的塑造,再好的诗歌和绘画艺术也会因缺乏生命的律动而丧失长久的生命力;而通过意境的沟通,诗歌与绘画艺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魅力。”[2]本诗极重象征手法的运用,单从字面上,中职学生很难去品味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既然象征可以在想象的基础上得来,那么反其道而行,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将象征性的东西换成具体存在的东西。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为了充分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我让学生以绘画为形式,将各个意象表现于画中。这种创造性的整合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从画中感受诗歌情感。
我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有一个星期准备时间。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各小组用绘画的方式将诗歌意境表现出来。各小组推选出一到两个代表,讲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作品展示诗歌的意境。
(四)意象分析,感受意象美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巧妙地利用有限的意象传达出了他无限的愁思。因此,在鉴赏这首诗歌时,我们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诗歌当中的意象更好地感受和领悟诗人在诗歌当中所传达的情感。
通过之前的作品展示课,学生对这首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图片和音乐视频,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当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雨巷是悠长的、朦胧的、阴沉的。雨巷有多长,作者的内心就有多忧愁。
篱墙:这颓圮、破败的篱墙,不管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进一步让人产生一种哀怨、凄凉的感觉。
当冷漠、凄清、惆怅的“我“出现在这悠长的雨巷当中时,顿时给人一种迷茫伤感的感觉。
油纸伞:复古、怀旧。这把雨伞,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看不清丁香姑娘的样貌,这便给丁香姑娘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丁香花:素雅的丁香花寓意美丽、高洁。然而,暮春时节才开放的丁香花,虽娇美,但易凋谢,这便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春之情。古人将丁香花放在诗句中,借此来表达内心的愁怨之情。因此,丁香花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丁香般的姑娘像丁香花般的美丽又高洁,同时丁香姑娘身上又暗含着丁香一样的愁怨,又有着丁香花一样的宿命——容易消失离去。这也符合了当时作者的心境。
全诗特有的意象让整首诗歌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这独具特色的朦胧感让读者在鉴赏诗歌时犹如雾里看花。但是,正是这种朦胧美,才能让读者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并驰骋于诗歌无限的情感当中。
(五)总结
《雨巷》这首诗歌通过悠长的雨巷、忧愁的丁香花、朦胧的细雨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忧伤的画面。每一个意象,都有其独特的象征义,但每一个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悠长朦胧的雨巷,奠定了整个意境氛围,颓圮的篱墙,加深了一种颓败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即便这姑娘是容易消失的,惆怅凄清的“我”依旧希望逢着“像丁香一样的姑娘”。
四、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一般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鉴赏《雨巷》。在分析鉴赏的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学生较少提出个人看法与感受,因而我无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品味诗歌的韵味。这一次,我利用四个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雨巷》,其中,学生有两个课时的时间可以展示各自的作品以及发表个人看法。
本次活动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意见不一,这便要求学生要懂得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从众多意见中,选取一个适合本小组的主题。确定主题之后,学生还要做好分工的工作,确保每个成员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当中。在作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班里的同学反应热烈,特别看到一些有创意有意思的作品,学生会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赞同。整个展示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个人看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比较中,懂得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合作探究的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本次课堂,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者转换成知识传输者。角色的转变,激发学生了潜在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角色的转换,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些小组的作品过于简单甚至直接采用课本里的插画;有些学生,性格本身偏内向,且动手能力各方面较差,这次活动难免给她们带来了挫败感和自卑感。对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多鼓励她们,关注她们的心理变化,让她们在集体学习中不断进步。
本次教学设计,要求学生以绘画的方式来诠释诗歌的意境美。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以画入境,在画中感受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来传达他的个人情感。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进一步领悟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思考如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如何巧妙地将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钱平.对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2009,(330).
[2]李晓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诗歌与绘画艺术相交接的情感意境[J].时代文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