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十来年对校本研修的探索和研究越来越受青睐,内容主要以某种研修模式为研究对象,此模式对于参与研究的学校或群体可能是适切的,但对其他学校或群体来说就不一定了。每个学校,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学科组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展适切的校本研修,那么“精准实施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本研究以集团化学校为试验区,依照“三步走”(精准调研、精准推进、精准评价)来实施校本研修,以期达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实现协同发展。
[关键词]精准实施;校本研修;专业发展
前 言
广东省教育厅在2021年4号文件中发布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和示范培育学校工作指南》,希望通过加强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和示范培育学校建设,创新校本研修模式,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一校一案”“一科一策”“一师一题”校本研修新模式,发挥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引领和带动作用,提升校本研修质量。为此,中山市实验小学积极响应,充分准备,踊跃申报,通过遴选成为首批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作为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不仅要在本校积极有效开展校本研修,还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帮助受援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最终实现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之下“精准实施校本研修”显得尤为重要。
港口镇大丰小学作为我们的集团化学校,与实验小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距离比较近(驱车20分钟内可到达),我们将它作为校本研修协同发展的一个试验区。我们将通过“三步走”(精准调研、精准推进、精准评价)来实施校本研修,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两所学校的协同发展。这将有利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精准实施校本研修、实现协同发展的运作机制,并将此机制推广应用到其他受援学校。
一、精准调研
(一)调研实验小学发展的需求
我校创建于1957年,1994年被评为中山市第一批“省一级学校”。目前我校在编教职员134人。本科学历以上有129人,约占96%,其中取得硕士学位的有29人,约占22%。中级以上职称有117人,约占87%,其中高级职称29人,约占22%。我校现有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特级教师5人,中山市名教师4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5人,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3人,市学科带头人6人。这在中山乃至全省,均处于领先水平。自2021年始,中山市实验小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着一系列对外输出帮扶任务,如集团化办学(中山市港口镇大丰小学),广东省校本研修1+1+3协同发展(惠州龙门县龙城四小及龙门县两所村小、中山市黄圃镇新地小学),市“世行贷款”对口帮扶任务(汕头潮阳区玉二小学),“徐铭侃省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学校协同发展等。学校对于科组建设的要求从最初的规范,到聚焦,再到深化,走向如今的辐射。
(二)调研大丰小学发展的需求
原大丰小学是一所港口镇镇街公办小学,现有专任教师42人,学生677人,开设16个教学班。一直以来,学校根据上级要求,全力以赴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就读问题,“两为主”学生人数目前达到78%左右。
在港口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投入5000多万用于扩建大丰小学,学校设施设备先进,能同时开设36个教学班,容纳1620名学生。2022年1月中山市港口镇人民政府与中山市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签约仪式暨“中山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大丰小学”揭牌仪式在大丰小学举行。大丰小学成为全市第一所与市直属小学集团化办学的镇街公办小学。实验小学将全面托管大丰小学,组建一支专业化学校管理团队,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系列优势学科和特色办学项目,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大丰小学高标准办学、高质量发展,加快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助力港口镇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调研两所学校数学科组教师发展的需求
共性需求:随着教育部《2021版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课程改革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势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这是实验小学、大丰小学以及所有受援学校数学科组面临的共性挑战,为此我们将数学知识结构化分析以及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作为校本研修的主要方向,促使老师们在研修过程中加强学习、增强实践、提升专业能力。
差异需求:实验小学数学教师26人,在编26人,占100%。大丰小学数学教师9人,在编6人,占66.7%。两所学校数学教师工龄统计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两所学校数学教师年龄层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实验小学年轻教师少,中青年骨干教师资源非常丰富,需要更广阔的平台,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促使一部分老师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大丰小学骨干教师数量偏少,新教师数量偏多,科组存在引领力不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欠缺、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能力薄弱等问题。
基于共性、针对差异,我们需要精准实施校本研修来实现协同发展。
二、精准推进
(一)实验小学数学科组:全盘考虑、细化实施
1.问题
以往科组的集体备课,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教哪年级哪本书哪个内容,就集中研究哪个年级哪本书哪个内容,找出重、难点和学生易错点来分析研究,形成集体备课资源。始终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缺乏对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化分析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化研究。
2.对策
将小数学知识结构化分析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化研究作为校本研修主要任务,制定三年期的实施方案,再根据方案制定每个学期的项目表。本学期任务为:研究“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两个模块的内容。项目表中包括具体的项目内容、项目成果、项目过程管理,具体落实到人,在本学期按照时间节点完成项目表中项目学习、项目研究、项目开发、项目交流展示、项目深化推广等相应内容,细化到老师们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干什么,并据此精准推进。
(二)大丰小学数学科组:循序渐进、注重引领
1.问题
大丰小学数学科组没有规范的教学指导、质量管理,致使大丰小学数学成绩整体水平较低,六个年级数学成绩在港口镇八所公立小学中几乎均处于垫底。
2.对策
第一轮考察大丰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本学期第2-5周,大丰八位数学教师自主备课,由省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实验小学徐铭侃校长带领实验小学两位骨干教师,每周三下午赴大丰小学听两节数学课并评课,四周听完八位教师的数学课。(考察结论:八位数学教师个人在专业基础知识理解方面没有严重的问题,教学组织和管理技能总体没有问题。)
第二轮考察大丰小学数学教师依据标准、基于核心素养、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能力。本学期第6-19周,徐铭侃校长带领实验小学两位骨干教师,每周三下午赴大丰小学对一位数学教师开展一对一、多对一指导备课,一周时间留给该教师再备课,下一个周三对该教师听课、评课。(指导方向:理解课程标准,分析核心素养,对《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学情分析,将目标细化为这节课必须有的学习活动,并将它固化成常规教学模式,为日常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
第三轮结合单元教学质量分析考察大丰数学科组教学质量管理。从本学期第9周开始,在两个学期时间内,通过大丰小学与实验小学对应年级的单元试卷进行同步分析、比对,来反馈课堂教学问题,如:哪一课时教学方面存在问题,哪一课时补差方面出现问题,哪一课时作业训练方面没有到位,哪些属于学生学习基础差而影响了本单元学习,在补差方面、补基础方面应该注意什么等等。
预期效果:前三轮作为一个周期走下来,并不指望大丰小学数学成绩实现突飞猛进,而是希望按照正确的方向来引导大丰小学数学科组前进:科组老师掌握使用《教学用书》备好日常课的方法,科组如何实施教学质量管理。在大丰小学以后的扩招中,新进来的数学教师能跟着前人走上规范的专业成长之路。
第四轮考察大丰小学学生、家长及家庭教育情况。经过三年时间,如果大丰小学数学成绩问题还没得到很好解决,将考虑是否孩子、家长及家庭教育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届时将以集团的名义去动员一部分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管理方式。
(三)两校校本研修:自成体系,又相互融合、互为支持
第一,实验小学数学科组在校本研修中形成的成果,包括优质研讨课、主题讲座,将在帮扶学校(包括大丰小学)去交流、展示,成为大丰小学等帮扶学校的校本研修优质资源。
第二,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对知识结构化分析及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将经验和理论不断融合、日臻完善,在一对一指导大丰小学教师备课、听课活动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第三,实验小学与大丰小学数学科组,像一对成长路上的旅伴,相互融合,互为支持。我们引领他们走上专业、规范的发展快车道,他们“倒逼”我们自觉走出专业发展的“瓶颈期”,从“经验型”教师努力向“专家型”教师成长。
三、精准评价
校本研修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有没有促进”“发展得如何”,最终要落实在评价之中,评价既是结果,也是过程。评价是多维度的,需要参考可视化的成果来进行评价,也需要参考非可视化的过程进行评价,同时还需要关注教师的情感与态度。评价是最难达到精准的。
暂且我们参考《中山市实验小学教师学期末绩效评价细则》中涉及教师专业方面的内容形成了《年度教师专业发展量化评分表》。评价指标包括:教师素养水平、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常规检查、教育教学质量。每个指标下,设定3至4项加分项。每个学年末,通过老师自评、科组长他评、相关学校负责人与科组长联席认定这三个流程来最终给每位老师进行评价打分。
此量化评分表,能否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精准评价的效果,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还有待我们在本研究中不断摸索、探究、改进。
结束语
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的宽广稳固的平台,让教师的专业表现淋漓尽致、丰富多彩;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的锋利无比的武器,能破解专业中的各种难题羁绊。所以,我们必须研究它,健全它,完善它,运用它。只有如此,才能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从而助力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骁.再造教师的学习文化——访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J].现代教学,2005(Z1):6-9.
[2]王志军.校本研修实践探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亦菲.校本研修理论与实践丛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管杰.教育集团精准化校本研修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9(24):31-33.
[5]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