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民族之魂,更是国家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我国拥有渊博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而祠堂文化更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古祠堂的建筑风貌,将先进文化引入祠堂以至“古为今用”以及促进农村地区之精神文明建设。通过金华市磐安县古祠堂的调查,探究古祠堂的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成因,对弘扬祠堂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古祠堂;金华市磐安县;传承;保护
1 祠堂历史沿革
祠堂作为宗族的象征,在建设之初便甚为考究,建造工艺以及建筑部件都留有古时鲜明的年代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失为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其承载着的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先崇拜、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建筑艺术、地域文化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1是建设当代先进文化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的文化资源。2
然而在文革时期“破四旧”的风波下,一大批祠堂被破坏乃至拆毁,幸存的祠堂内部往往可见当时的“文革”标语,此后祠堂大多废弃或仅作为仓库之用。新世纪以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少地区逐渐开始修缮破损的祠堂。在当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动下,古祠堂的修缮工作进一步开展起来。但古祠堂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修缮中的难度,如何维修保护祠堂,并舍弃原有部分封建的落后文化,使其起到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是我们最该思考的问题。
2 祠堂考察调研
(一)实地考察法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境内存有祠堂宗庙20多处,因散存乡间相对较少历经动荡年代的摧残,故大多遗留至今,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笔者主要走访磐安县榉溪村孔氏祠堂、中田村崇德堂以及上马石村等地,实地观察了祠堂如今的构造、使用情况、保护措施等,同时采访周边群众。
(二)问卷调查法
随机问卷调查法具有系统面大、高效率等特点,本次调查的问卷内容涉及当下人们对于祠堂文化的了解、保护意识及开发建议等,并且采用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方式,针对金华市磐安县部分居民及杭州师范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样本。
(三)文献查阅法
通过《磐安县志》等地方典籍与《磐安日报》等分新闻媒体了解磐安地区古祠堂的保护与开发情况。
3 祠堂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及成因
(一)祠堂基础认知的缺失
“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是封建社会里同族人供奉祖宗或生前有功之人的房屋。宋元以后,祠堂有了特殊的文化功能,,兼祭祀、法庭、教化、宗族凝聚为一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祠堂文化可视为宗族文化的核心。3随着社会的演进,祠堂文化已渐渐淡去,多数祠堂被毁坏,或做封闭处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了解祠堂的途径被切断,因此缺乏对祠堂历史的了解。
此外,当前时代的最大特色就是传播媒介的变革与勃兴。凭借着便利的传媒,人们早已能够足不出户地阅览全世界,真正实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然而,目前祠堂的宣传力度不够大,相关机构没能做足祠堂的宣传工作,没有顺应新时代的传媒潮流,本就“落伍”的祠堂只能彻底被人们遗忘了。
(二)祠堂价值发现的不足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使得祠堂的利用形式更加多样化,部分地区的祠堂得以改造利用,租借做商业场地、开辟为纪念馆、转换为村落文化活动中心等,但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对祠堂价值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旅游”层次。
旅游无疑是一种可以让目标群体、管理部门双赢的开发方式,游客获得审美享受及游玩乐趣,管理部门收获经济利益与名气效应。然而,这从侧面反映当下群众对祠堂价值认识得不够充分。若将祠堂的价值仅限于旅游,说明人们只看到了祠堂设计与构造的艺术价值,而忽视了其中的精神价值。祠堂之所以特别,就是因为它具有的精神凝聚力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家族文化,家族的聚集以祖先崇拜作为信仰纽带,而祠堂又是祖先崇拜的物化形式与物质场所,从这个层面上看,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是宗族、祠堂文化的缩影。4尽管宗族制的社会已不复存在,但祠堂所浓缩的历史结晶依然值得现代人的敬佩与传承,它需要借助一个顺应时代的传承方式继续发着光和热。
(三)祠堂亟需保护与传承
根据邵建东《浙东地区传统宗祠研究》一书中对浙东地区传统祠堂相关资料的统计,历史上金华市境域内共建造过大小不一的祠堂1182座,其中,磐安县在历史上的宗祠建造总量有71座,现存48座,破坏率高达32.40%。5问卷调查显示,导致祠堂损坏的原因有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战争、政治运动、商业用途等,自然因素包括洪涝、暴雨、台风等。除了文革及战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金华磐安处于亚热带地区,春夏之交时会出现洪涝,盛夏时易遇上台风天气,祠堂本多以砖木结构为主,雨水的浸泡冲刷使木材软化变形,灰土地面坑坑洼洼。然而,面对祠堂不堪的现状,相关机构的保护措施落实得不够到位。其普遍趋向于建立保护政策,但实际行动较少,甚至有不少机构根本没有保护祠堂的意识。
笔者通过探究得出原因如下:
1.祠堂管理办法不够完善
尽管近些年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部分祠堂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仍有多数祠堂还徘徊在政府保护的边缘,每一个祠堂都是乡村发展中的一部分,记载着村落的演变与宗族的繁衍,具有宝贵的纪念意义。然而,在“城乡一体化”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步伐,提高政绩,破坏了许多精美古老的祠堂。
2.资金问题
古建筑由于历史悠久、建房材料落后,需要定期排查问题,并及时进行修缮维护。但是保护修缮祠堂的成本较大,尽管我省有专门针对祠堂的宗祠建筑保护
专项资金,但是毕竟资金有限,而且县、镇相关单位(街道)只能选择性将资金用于在文物保护政策范围内的建筑的修缮活动,而在该范围外的古祠堂还大量存在。6
3.保护工作偏向于实体保护而忽略了文化弘传
祠堂文化除了表面上的物质文化,还有内在的精神文化。当地政府在进行相关维护修缮的工作中,应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多数文保单位缺乏对文物的意识,在修缮技术上也有局限,不能做到完好的复原。于是往往重修后的建筑只凸显了外观的现代化、新颖耀眼,把原来的“古味儿”给丢了。此外,部分地方领导为了提高工作绩效,在申请文保单位后,不断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一旦申请通过,则只立碑挂牌表明其是文物的身份,却没有实质性的保护,无人问津,那么祠堂的文物价值难以体现,保护开发工作就无法到位。
注释
1.章立,章海君.江浙祠堂文化与祠堂建筑调查[C].第13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无锡传统建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2..蔡宇安.论祠堂功能的嬗变[J].宜春学院学报.2014(11).
3.邱耀,王华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祠堂文化功能的演变[J].科技信息.2012(29).
4.张邦卫,《“后家族时代”与浙江祠堂文化的传播策略》,浙江传媒学院院报,2012(5) .
5.张邦卫. “后家族时代”与浙江祠堂文化的传播策略[J].浙江传媒学院院报.2012(5).
6.钟益君.乡村祠堂文化保育与活化中的地方政府角色[M].浙江工商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张炎兴.祠堂与教堂 韦伯命题下的浙江模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王静.祠堂中的宗亲神主[M].重庆出版社.2008.
[3]刘黎明.祠堂灵牌家谱 中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M].1993.
[4]朱华友,陈宁宁.村落祠堂的功能演变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基于温州市莘塍镇50个祠堂的整体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2).
[5]卢燕. 卢氏宗祠:一个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变迁与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