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校园课后科普课堂的意义和实践策略,分析了当前校园科普活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校园课后科普活动为阵地,以专业“导师”、教师“导师”、家长“导师”和学生“导师”为活动主导者和组织者,扎实开展校园课后科普体验活动,拓宽了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渠道,拓展课后服务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师生校园生活,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后科普课堂;科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立足我国义务教育科学教育的现状,提炼了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反映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共通素养,突出育人导向,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除了科学课堂和科普社团等这些常规活动形式外,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共同问题,笔者就曾以科学课堂之外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科普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
一、“430”——校园科普活动的黄金时间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到将科普教育加入课后服务内容当中,也凸显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利用学生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引。以往的课后科普活动往往以科普类社团为主,基本已固定了活动的项目形式、指导教师、参加人员、活动地点,有较多的限制,参与面不广,而且大多数社团也是为了培养部分竞赛苗子而开设,普及面实在太有限。
如何拓宽科普教育的渠道、突破校内现有的科普教师缺乏的短板问题,使校园科普活动更丰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教师和家长支持利用课后时间开展科普活动,部分热心的家长纷纷给学校出主意,甚至个别家长提出根据专业、特长到校为学生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而老师们也乐意参与或推荐自己的朋友,组织学生开展课后科普活动。拥有一批热心而专业的科普活动“导师”,是确定课后科普活动能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于是,我们总结多年创建科普教育特色学校过程中的经验,决定把科普活动与课后服务结合,开展了“小学‘430’科普课堂的实践研究”,利用下午放学后(“430”)的时间,开设“科普课堂”。这些“科普课堂”活动,主讲人不固定、听众不固定、内容不固定,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感兴趣的一次活动参与。它作为课后服务的其中一个补充项目,加强科普特色的建设,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敢于创新、大胆展示的能力,为学校科普教育的延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更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导师”——课后科普活动的主角
课后科普课堂的授课者既然不固定,那么“导师”从何来?谁来?我们探索招募、培训、发展科普微课堂“导师”的策略,着力于组建一支热爱科学、敢于创新、乐意分享、善于表达、组织能力强的科普微课堂“导师团队”,以实现丰富课后科普课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目的,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学校负责科普活动的团队“科创乐园”成员面向本校家长发出科普志愿“导师”招募令,要求是:乐意参加科普宣传志愿服务,有适合分享的科普主题内容(形式可以是讲座、游戏、表演、实验、技能指导等),谈吐有感染力,能保证组织活动或授课吸引学生;活动内容科学准确,能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探究并具有趣味性为佳。这项举措大大发挥校内外热衷于青少年科普教育、科普宣传人士的力量,得到了不少家长的支持,陆续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家长主动报名。有自己报名参加的,有向学校推荐同事或朋友的。我们根据学校工作实际情况和科普课堂活动的计划,安排活动课程和“导师”。一般在开展活动前一周内,“科创乐园”活动负责人会联系科普志愿者“导师”确定活动时间、内容、形式等细节。双方确定后,发布活动海报,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活动。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每次活动均有一名课题组老师和四名科普小义工协助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组员会郑重地为科普志愿者“导师”颁发授课证书以示感谢。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科普课堂的“导师”也是学生,或者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授课或组织活动。
三、“学员”——课后科普课堂的“主人”
在这种自由模式下的科普课堂,既有别于传统科学课堂和社团活动,又不同于小组科学探究,每次活动内容会有不同,授课者不同,学生参与活动首先是从兴趣入手,自己可以自主选择参与活动,还可以选择担任“科普志愿者”,协助老师布置活动场地、摆放仪器、考勤记录、计分奖励、清理场地等工作,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活动的主人。
这种模式可以激发他们在学校“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氛围驱动下,主动积极地投身到课后科普课堂的活动中来;在课后科普课堂的评价机制激励下,学生会自主发现和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操作;因课后科普课堂鼓励和支持学生超越书本、超越老师、超越自己,提出新颖的见解和方法,创造出更新更好更有趣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自主参与中,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勤于探究,学会与同伴互相合作,学会分享,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流程”——课后科普课堂的“模式”
如何让每一次活动更高效更有序地开展?每次开展活动还应有一定的模式,有“章”可依。我们边实践边总结,紧密联系前期开展科普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心得,探索出课后科普课堂活动流程:
1.要选择或推荐各类科普微课堂“导师”和主题。鼓励家长、老师、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兴趣自荐担任讲师组织科普课堂活动,也可以发掘和推荐身边的专业人士担任“导师”。
2.做好每次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如:编写活动方案(教案)、制作活动报名海报、准备活动器材等。提前一至三天发布活动通知,接受学生报名。活动前期,我们采用在橱窗内张贴活动海报和广播通知学生报名的方法。
为了发布活动通知和报名更便捷高效,我们提前制作含报名二维码的电子活动海报,发布给相应年级的学生家长,供有兴趣参加活动的学生利用家长的手机进行线上报名。这样既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也方便了名单的收集和整理,更方便家长知晓孩子的活动情况,合理安排接孩子放学的时间。
3.组织开展科普课堂活动。每一场活动由一至两名组织活动的老师和“科普小义工”主持开展,一般流程为主持人开场(介绍讲师,讲清活动要求)—讲师授课—主持人小结—给“导师”颁发证书,全体掌声感谢—科普小义工为参加活动的学生和义工盖章—填写活动记录表—清理场地—活动结束—归还器材、资料归档。
五、“整合”——课后科普课堂的“延伸”
课后科普课堂活动如果只立足于课后时间开展,那就限制了它的功能性和广泛性,应注重整合,扩宽研究渠道,重在延伸。
(一)与学科教学融合
课题组成员善于把课后科普课堂活动“搬”到学科课堂上,为课堂教学“增趣”。如余老师在四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灵活运用“你的手洗干净了吗”的活动内容,组织开展方法指导课;邓老师在三年级作文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好玩的太乙飞猪”活动,大家学折“太乙飞猪”,快乐地放飞,趣味十足,让作文课充满了笑声;蔡老师的班会课上,有她从市营养学会会长的活动中“取经”所得的营养均衡小游戏;李老师执教课文《纸的发明》后,为了让大家体验了蔡伦造纸的方法,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组织同学们来一次“我是造纸小能手”活动;林老师的科学课上,经常有穿插“趣味实验”;陆老师的数学课上,“魔方”“七巧板”“莫比乌丝圈”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与校园科技节整合
把课后科普课堂活动“搬”到校园科技节科普体验活动上,为活动项目“扩容”:学校每年都会隆重举行校园科技节亲子科普体验活动,课题组成员带头把形式多样的科普课堂项目有机穿插在各班的展位中,既丰富了体验活动展位的内容,也更有利于彰显科普性,有效弥补部分班级的活动缺陷。
(三)与校外科普宣传活动融合
把课后科普课堂活动“搬”到校外科普宣传活动上,在活动现场“吸睛”:每年中山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体验活动和青少年科普教育成果展的活动现场,“科创乐园”的师生队伍都是最壮大的,往往有两三百名师生和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至于现场展示的项目,便是从众多已开展过的科普课堂活动中精选的。所以,在每场科普宣传盛会上,学校的展位前总是人头攒动,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近几年,“科创乐园”成员应博爱社区、莲员社区的邀请,为参加营的孩子们组织科普体验活动。2020年7月和2021年8月,部分成员组织了读一本科普书阅读分享会、趣味实验、空气动力火箭等体验活动,受到好评。这些活动项目,都是校内开展过的课后科普课堂活动内容,趣味性强,适合学生体验和探究的项目。
(四)与线上教学融合
把课后科普课堂活动“搬”到云端,为线上学习增“色”:2020年春天,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实行的线上教学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自己喜欢的科普知识点录制一至三分钟的微视频,在班级钉钉圈发布,共享成果。师生在“云端”开展了一场又一场跨越空间的科普体验微课堂,丰富了学生线上学习生活,也有效延续了课后科普课堂活动的开展,更为研究拓宽了思路。
六、“评价”——课后科普课堂的“尺子”
课后科普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开放,不少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崭露头角,表现突出,为学校各项科普活动或竞赛项目选拔队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一)为科普社团建设“探路”
一些科普类社团项目在正式开展社团活动前,也利用科普课堂活动进行“预热”,借此机会了解学生对该项活动的受欢迎程度,选拔社团活动成员,确定社团活动形式,如我们曾以课后科普课堂的形式开展“我是魔方小高手”“小天裁大学问”之“穿针引线”和“中国华服”系列体验、航空模型活动、走近3D打印世界、“我是桥梁设计师”等,顺利募集或选拔了一批批社团活动成员,组成了魔方、缝纫、航模、3D创意设计等多个社团。
(二)为科技竞赛选拔“育苗”
学校每年扎实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类竞赛,如何公平公正地选拔表现优秀的学生呢?在组队参赛前,学校都有意识地先组织一场甚至多场相应的课后科普课堂活动,如计划参加中山市青少年“纸桥承重”趣味竞赛前,先在校内进行了两场“纸桥承重”活动,让同学们利用同样数量的报纸制作纸桥,比一比谁的纸桥承重最大;在参加中山市“小小科学家”生活中的探究活动之前,以“未来交通”之未来停车场头脑风暴,让大家动手画图设计未来停车场的蓝图,收集大家的奇思妙想;每年学校也开展几个科技实践活动,确定了主题后,以“筷”乐生活、“罩”护平安、美丽的秋叶等为主题开展课后科普课堂,老师们细心地观察,顺利选拔出科技实践活动主力队员。这样的选拔更客观更公正,也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另外,为鼓励广大家长、学生和其他老师参与到课后科普课堂活动中,,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担任活动“导师”组织开展科普课堂活动,我们制定了《课后科普微课堂活动奖励办法》,为每一位指导科普课堂活动的“导师”颁发一份精美的证书,为每一位积极主动协助开展活动的“科普小义工”的积分卡上盖章2-4个,根据表现为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积分卡盖章1-3个。积满十分的同学获得抽奖资格,表现突出的同学还可以参与每年的校园科技节的“创意之星”评选,还有机会参与“十大科创之星”的角逐;而组织“科普课堂”活动表现突出的老师将被评为年度校园“科创教师”。
结束语
开展课后科普课堂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课后生活,更充分彰显了学校科普教育的特色,拓宽了科普活动的渠道,突破了原有的传统科普类课堂(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限制,也弥补了科普社团项目活动那种人员、内容、时间、地点的相对固定模式的限制,使科普活动形式和内容更丰富,参与面更广,授课人员多样化,活动地点可根据项目而变化。让学生更容易在校园体验科普的无穷魅力,也为更多热爱科普宣传的人士提供了展示和分享的机会。
学生在参与课后科普课堂的过程中,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了解并掌握更丰富的科普知识,学会与同伴互相合作学习,学会探究和分享,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卫平.在探究实践中培育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39-45.
[2]张南峭.中小学生科技活动指南[M].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出版,2022.
[3]王素,李正福.STEM教育这样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9.
[4]石岐第一城小学.《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研究》系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