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一个幼儿的教育,需要幼儿园和家庭的合力,家校合作的好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校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家校双方对幼儿的理解,对幼儿有更针对性的培养,还能保证教育的一致性,让孩子在科学的、系统的教育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合作;沟通策略
一、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意义
家校合作指的是幼儿园和家庭应为平等互惠的合作伙伴,互相沟通、理解、支持与配合,一起促进幼儿的全面科学,系统的发展。良好的家校合作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便进入了一所名为“家”的学校,他的父母就是他的老师。父母创造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只有和家长建立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特点,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适当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中国式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每个长辈对孩子的教育观念都有所不同,当发生教育分歧的时候,虽然每个人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受到最大伤害的人是孩子。而学校教师作为教育专业权威,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确定共同的教育目标,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三)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
幼儿的思维能力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幼儿园和家庭要保持一致的教育,才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内容。家庭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不但能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的内容,还能提高幼儿园的教学水平。
二、家校合作的问题分析
尽管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但这项工作的推进并不如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现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双方都有各自的工作。两位家长都奔忙于工作和家庭,认为孩子进入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每提及需要家园共育,家长都会觉得很不耐烦。也有家长有心想多了解、多参加学校的活动,但是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最终无法和幼儿园建立起合作关系。
(二)校园方面
校园方面从以前的不重视和不懂得如何重视,到现在越来越重视。不仅为教师做出适当的指导和提供有效的帮助,还以更加热烈、主动的态度向家长张开双手,给教师提供更多建立家校合作的方式和方法,让整个幼儿园为促进家校合作齐心协力地努力。
(三)教师方面
幼儿园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他既是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主体者,还是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导者,更是一名要学习更多教育经验的学习者,教师在家校合作中责任感不足。
三、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在意识到家校合作对促进各方面的教育、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之后,幼儿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结合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科学技术,探究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家校合作几种有效途径。
(一)以信息技术进行“在线家访”
“在线家访”可以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重视,还可以节省家长、教师双方的时间成本,进而更好地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线家访”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准备充分;举止得体;运用沟通技巧,注意沟通态度;做好记录。
(二)通过网络开展校园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新时代的信息发布平台,它具有强大的信息交互能力、传播能力。开展校园公众号,拓宽了校园文化传播途径,架设了一座家校沟通的桥梁。建立班级群,提高家校合作效果。班级群只面对班级的家长,教师在这里发布信息及家长最关注的孩子的动态。班级群的使用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发布信息、分享精彩、家校互动、制定班群规则。
(三)建立家校联系手册
便于家长和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在家在园的情况。家校联系手册作为家校最常见的沟通方式之一,要想它成为一个真正能促使孩子进步、发展的手册,成为家校合作的有力纽带。教师在书写手册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书写工整,详略得当;评价客观,鼓励为主;注重反馈。
(四)建立成长档案,便于收集和记录幼儿成长的点滴
建立幼儿成长档案,根据档案的基本内容,填写和收集幼儿的资料,教师观察记录幼儿的日常成长点滴。这种做法,在促进家校合作上有两点作用:一是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关注可以保障孩子在园中健康、平安,让孩子感受到爱意;二是把幼儿的基本资料和成长记录成为档案,当换了老师之后,新任教师可以通过档案更迅速、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幼儿园和家长的联系,也不会因为换了老师而出现沟通问题。
促进家校合作,首先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三方都树立起家校合作的观念。其次,通过各种手段,不管是传统的方式还是现代信息技术,更加灵活地建立起与家长合作的渠道。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策略,要让家长体会到教师的用心与专业。有了家长对教师的尊敬与信赖,有了教师对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家校合作会更加顺畅、更加有效、更加愉快。
参考文献:
[1]滕玉敏.浅谈互联网背景下的幼儿园家园社合作方式[J].天天爱科学,2020(12):28.
[2]王慈.做好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21.
[3]盛洁.关于家园共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2019(2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