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论文查重知网论文查重

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范文大全
知网论文查重 zaolun.COM

莱考夫隐喻认知视角下的英语词汇习得

万方网论文查重

摘 要:莱考夫的隐喻认知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英语词汇与隐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词汇逻辑推理依据,使习得者从词汇原型、修辞、多义性和文化语境等方面增进隐喻认知能力,提高习得者的词汇拓展能力。

关键词:莱考夫;隐喻;认知;习得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子课题“英语学习者词语程式的认知心理表征模式研究”(DEA120206--2113099)的阶段性成果。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想象,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段,还与人类的认知和思维关系密切。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的隐喻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根据他的理论,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其本质为词语替代,其基础是一种意义转换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对传统隐喻的认知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Interaction Theory),率先明确了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意义创生过程。自此,隐喻逐渐向认知领域发展。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森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开始。在书中,他们指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一种称为“隐喻概念体系”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1]隐喻研究正式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

1 莱考夫隐喻认知理论

隐喻构成了人类认知的主要概念系统。从本质上看,隐喻是一种心理联想过程,是从喻体到本体的联想。隐喻是一种语言认知机制,其实质就是把一个领域的经验用于解释和经历另一个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利用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相关性,将一个概念推及到另一个概念所要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上,即形成了认知投射或者映射。莱考夫认为隐喻可分为三类,(1)结构隐喻:采用一种概念结构去构建另一种概念,通常把具体的、熟知的始发域中概念映射到未知的、抽象的目标域概念中去。如:在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中,表示“金钱”的词语被借用来指代“时间”这个概念所派生出来的各种隐喻意义。(2)方位隐喻:参照空间方位而确立的一组隐喻概念。作为最原始的隐喻形式,它是其他隐喻形式的原型或基础。英语中的抽象概念,表示相对空间方位的词语常常可以辐射到抽象领域,如情绪、健康、社会地位、事物的优劣和数量等。例如:the ups and downs of parenthood(为人父母的快乐与烦恼),up隐喻为happiness, 而downs则隐喻为troubles。再如:This was a low trick(这是一个卑鄙的伎俩),此处的low为bad之意。(3)实体隐喻。人们把抽象而模糊的思想、情感、心理、事件、状态等无形物当作具体而又形的实在物,并进行指称、量化、和特征识别等。此类隐喻的典型是容器隐喻,如:He is out of trouble now(他目前摆脱了麻烦),“麻烦”就像一个实体容器一样,人们摆脱麻烦的状态可以类比为从一个禁锢的区域走了出来。

可以说,语言的的本质就是隐喻。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与探索的过程,隐喻就是在向陌生概念映射过程中发生作用的。隐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事物的新视角,它具有语言的创造力和生成能力,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由于隐喻具有普遍性,不同语言中一般会存在着相近的表达方式。然而,隐喻不仅仅是有着共同心理属性的人的产物,更是社会属性的人的创造物,因而隐喻势必受到一定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标准的制约。[2] 因此,词语是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2 英语词汇习得策略

2.1 把握原型意义

隐喻是连接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纽带。词汇是人类对概念的表征形式,概念的内涵是按照词汇与事物原型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心理表征的。原型理论认为,范畴中各元素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各成员所拥有的共有范畴程度不尽相同,有典型与非典型、中心与边缘之分。范畴是事物在认知过程中的归类,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扩展型识别过程。“人类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看到像似性,并据以对世界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这样的过程就是范畴化”。[3] 随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深入,范畴中的成员也在逐步扩大,尤其是那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然而,根据个人认知习惯和学习经验,学习者可以把具有凸显性的词语作为范畴内的原型。范畴中的原型成员拥有的特征最多,因此识别和记忆最为容易。根据莱考夫和约翰森的调查,大部分原型词汇不仅是具有实体性概念的词汇,也是生活中的常用词汇。这类词使用频率高,义项丰富,且可与其他词汇构成多种搭配。例如,表示“心脏、心灵”的英语范畴词汇有heart, mind, spirit, soul等,而heart为原型词汇,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喻指与特殊心理活动相关的含义,如heartcahe(悲伤)、heartfelt(衷心)、heartsick(愁眉苦脸)等;因为功能和形式相近,heart还可以表示“核心、中心”,如:heart of a city(城市中心), heart of a debate(争论的焦点)等;而sweetheart则用来指代受到珍爱的人。

2.2 认知修辞内涵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生事物。人们往往参照已知的、具体的、有形的观念来认知和表达陌生的、抽象的和无形的概念,即通过词义扩展或改变实现概念表述,语言信息随即通过隐喻得以内化。人类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对事物相似性的跨概念认知思维方式。这些概念从某一侧面显示出事物的内部建构。英语习得者不仅要理解修辞手段,而且要把握其思维方式,例如:以Love is fire(爱情似火)为例,该句的思维过程是:(1) He/She is burning with love.(他/她为爱痴狂);(2)He/She carried a torch for her/him(他/她是单相思)。此外,由Love is fire还可以引申出Love is fire(冲突似火)的隐喻类比。此外,还有利用排比句表达的方位隐喻,如:Happiness if up, sadness is down(幸福为上策,悲伤是下策);The domestic economy is looking up this year(今年的国内经济逐渐好转);My mother came down with a flu(我母亲感冒,病倒了)。可见,up的引申词义趋向肯定,而down的引申词义则趋向否定。low/high spirit(情绪低沉/高涨)亦如此。习得者若能意识到并了解到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映合关系,就可避免无意义的机械记忆。

2.3 挖掘词汇多义性

隐喻是词汇意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其衍生意义大多是借助于隐喻和转喻而表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隐喻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促成一词多义想象的出现[4]

例如,汉语“挥金如土”,翻译成英语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为何会有此差异?这是因为money 是存在银行(bank)的,而water是由堤岸(bank)蓄留的,也就是说,银行和堤岸都有储蓄功能,表示“聚合体、库”之意。因此,在英语中还会出现blood bank(血库)、data bank(数据库)和food bank(救济品发放处)等。人们所熟悉的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也都通过相似物类比机制被赋予了附加意义,如:the mouth of a cave(洞口)、the eye of the camera(相机镜头)、the teeth of a saw(锯齿)、the hand of a watch(表针)、the foot of a mountain(山脚)等。再如:blue一词原意为“蓝色”,因其颜色厚重、深沉,还可喻指严厉,,blue rules即指严格的规则;又因其色彩浓重、阴郁,所以在in a blue mood中表示心情沮丧;而blue movie则指代阴暗的色情电影。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既应注意到一个词汇的核心意义,也应关注处于边缘意义的概念隐喻,对词汇的隐喻认知过程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记忆起到深刻作用。

2.4 理解文化语境知识

隐喻是一种在心理上由始发认知域向目标认知域迁移的一种映射。由于隐喻受到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 隐喻本体和喻体的匹配因文化认知模式上的不同差异而具有趋同性和趋异性。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隐喻层面上具有一些相似性,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如:以fox(狐狸)表示“狡猾”,以sheep(绵羊)表示“懦弱者”,以magpie(喜鹊)表示饶舌者,以spring(春天)喻指精力充沛等。在另一方面,隐喻又呈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信息,体现着文化沉淀的差异性,并在隐喻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例如,英国因为四面环海,在语言中含有大量与航海相关的隐喻,如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take the wind out of a sail(先发制人)、keep one’s head above the water(努力求生)等。再如:汉语中“拦路虎”翻译成英语是“a lion in the way”;而“吹牛”是a talk horse。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独特的文化历史知识才能挖掘语言差异的根源,如meet one’s Waterloo指滑铁卢事件,隐喻为遭到惨败;而一提到Shelock,人们便会想起贪婪、残忍的守财奴。

3 结语

隐喻性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外在符号,隐喻既体现了人类思维能力的无限创新,也扩展了语言的容量与内涵。隐喻不仅表现为一种修辞手段,更体现出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从隐喻出发来习得英语词汇,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能力,激活词汇意像图式和类比思维能力,提高英语词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5.

[2] 范峰. 隐喻认知理论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8):

[3] 钱冠连.有理据的范畴化过程——语言理论研究中的原创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8.

[4]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245-249.

万方通用版论文查重
维普编辑部版论文查重

AI论文范文,输入题目即可生成万字论文,附赠查重报告,可选开题报告、任务书

AI论文2万字符 AI开题报告 AI工作报告 AI满分作文 AI个人总结